題目

甲午戰爭

0119ph020
0119ph020

甲午戰爭十九世紀末發生在中日之間,是一場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戰爭爆發的1894年是中國紀年法的甲午年,因此稱為「甲午戰爭」(日本稱為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即First Sino-Japanese War)。

 

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在這場政治運動之初就已確立了對外擴張的政策,中國是他們主要的侵略目標。1874年,日軍侵犯了中國的台灣,設立「都督府」,向軟弱的清政府勒索了軍費白銀50萬兩才撤兵。1879年,日本又以武力吞併中國的藩屬琉球,改稱為「沖繩縣」。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中第一步是攻佔台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部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甲午戰爭是日本實現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

 

而與此同時,中國處於清朝晚期,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國防力量貌似強大,其實薄弱。進行了幾十年的洋務運動有了一些成效,但中國沒有從根本上強大起來。

 

1894年7月25日,駐在漢城的日軍向牙山進犯,同日,日艦突襲豐島附近的中國軍艦,不宣而戰。1894年8月1日,光緒皇帝發佈「宣戰」諭旨。同日,日本明治天皇也下了「宣戰」詔書,戰爭正式開始。

 

兩國軍隊在中國的藩屬國朝鮮打了平壤戰役,清軍失敗,於1894年9月26日全部撤離朝鮮。日本佔領朝鮮全境。

 

幾乎與平壤失陷同時,中日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了一場戰役規模的海戰,史稱黃海大戰、中日甲午海戰或大東溝決戰。此役中清軍損失軍艦五艘,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五艘艦隊受重創,死傷官兵六百餘人。為保存實力,直隸總督李鴻章命北洋艦隊退入威海衞,自此清軍失去了黃海的制海權。

 

此後,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10月24日,日軍進犯駐守鴨綠江北岸的清軍。清軍的防線很快崩潰。同日,日軍開始攻擊旅順港口,於11月21日攻陷了這座「東亞第一要塞」。隨即,日軍製造了旅順大屠殺慘案,4天之內連續屠殺中國居民,死難者估計達兩萬餘人。

 

1895年,日軍以兩萬五千大軍攻擊北洋海軍的根據地威海衞。駐守威海衞的北洋軍隊人數遠少於日軍,清將丁汝昌等堅守陣地。此時隨着清軍節節敗退,在清廷內部,主和派已經佔上風。在主降派將領和洋員的脅迫下,不願投降的丁汝昌、楊用霖等將領自殺。3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衞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在海陸戰爭中大敗的清朝被迫與日本議和。兩國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中日講和條約》,即《馬關條約》。條約主要內容包括:中國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萬萬兩,並對日開放通商口岸等。

 

甲午戰爭是十九世紀中國失敗最慘重的戰事。簽訂《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了極大損害和恥辱,西方列強更自此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清政府的腐敗暴露無遺,而亡國滅種的危機加速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日本依靠戰爭爆發,軍事和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一個軍國主義國家。二十世紀,它成為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之一。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