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甲午戰爭前後出現哪些思想解放的啟蒙論著?

0120phn007_01
梁啟超所著的書籍及刊物(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0120phn007_01

跟一切專制王朝一樣,清帝國並沒有集會結社和言論自由。在康有為、梁啟超看來,「自近世嚴禁結社,而士氣大衰」,「思開風氣,開知識,非合大群不可」。為喚醒還在沉睡的士紳,康、梁等人和一些開明官僚衝破禁令,組織起各式各樣的救亡或以引進西學為目的之團體。這些團體往往不約而同,以辦報為第一選擇,開民智、開官智,蔚然成風。整個維新運動期間,各地的保國會、保浙會、保滇會、不纏足會和各種學會組織有103個,新辦報館共64家。

 

1895年8月17日,由梁啟超、麥孟華主筆的《萬國公報》創刊(後易名為《中外紀聞》),每兩日出版一次,主要介紹西方富國強兵、辦學辦報等情況,免費派送給京城士紳和官員。11月中,「專為中國自強而立」的強學會(又稱強學書局)在京成立,得到一些軍機大臣、地方總督如翁同龢、王文韶、張之洞、袁世凱等支持和贊助,像李提摩太、李佳白等外國人亦有參與活動。但是御史楊崇伊卻彈劾強學會「私立會黨,將開處士橫議之風」。學會慘遭封禁,被改為毫無生氣的官書局。1895年11月,幾乎與強學會在北京成立的同時,康有為與有關人士組織了上海強學會,宗旨同樣是「專為中國自強而立」,「聯人心,講學術,以保衞中國」。黃遵憲、張謇、章太炎等都有參與。它出版《強學報》,但只出三期就遭禁。1896年1月,上海強學會也與北京的同名組織一樣被封。1896年8月,黃遵憲、汪康年、梁啟超利用強學會的餘款,在上海辦《時務報》。主筆梁啟超以激動人心的《變法通議》等名篇,把該報辦得有聲有色,議論新穎,文字通俗,風靡全國。這份被胡適譽為開創了一個時代的報刊,在百日維新中,光緒皇帝下令改為官報,派康有為任督辦。汪康年爭權,搶先易名《昌言報》,出版了10期,後被迫停刊。

 

中國受西方文化啟蒙,從鴉片戰爭前後已開始,逐步培植了一批先覺者。進入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一批啟蒙論著陸續出版或重版,為這次全民的啟蒙運動奠下理論基礎。其中,以鄭觀應的《盛世危言》、王韜的《弢園文錄外編》、何啟及胡禮垣的《新政真詮》 ,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薛福成的《籌洋芻議》等著作影響最大。當中好些作者都與香港關係密切。而李提摩太、林樂知等西方傳教士所介紹和編譯的西學,亦發揮了重大作用。

bulb

鄭觀應

鄭觀應(1842—1922年),廣東香山(中山)人。1858年到上海學習做生意,從洋行低級僱員做起,刻苦學習,成為著名買辦,還參與創辦招商局等著名企業。他關心祖國命運,從七十年代起,就著文鼓吹改革,參照西方列強的歷史,指出發展經濟要靠私商,要與外商進行商戰。1894年其巨著《盛世危言》出版,內容涉及學校、議院、日報、吏治等,不愧為改革和建設現代國家的百科全書,各地翻刻的版本多達二十種。

bulb

何啟及胡禮垣的《新政真詮》

何啟(1859—1914年),香港出生,原籍南海,留學英國,1882年回港當大律師。1887年開始,不斷發表文章,評論中國的改革和發展。他也在1887年創辦雅麗氏醫院,附設西醫書院(1913年併入港大),是孫中山的老師及其革命事業的支持者。1890年任立法局非官守華人議員。1909年起任香港大學助捐董事會主席。與區德組建啟德投資公司,斥巨資在九龍灣填海,打算建設花園城市。後來香港政府介入,計劃改變,建設成為機場。胡禮垣(1847—1916年),出生於香港,少年時代攻讀四書五經,後入香港大書院,畢業後留院任教習兩年,對國學、西學皆有了解。曾創辦《粵報》,又譯《英例全書》為中文。曾應邀參與南洋商埠建設,聲名卓著。蘇祿(Jolo IslanC,現屬菲律賓)國王甚至提出讓位給他,被他婉言謝絕。甲午中日開戰,他剛好在日遊歷,適逢中國外交人員撤退,被中國僑民推選為代理領事,盡心盡力,深得僑民信賴。在港期間,經常與何啟討論救國方法,兩人合寫了七篇長篇政論。何啟、胡禮垣的政論,是跟維新運動進程緊緊相連的。1895年他們的《新政論議》出版,針對甚囂塵上的中體西用說,指出新政之體有七項,其中包括:實行選舉、開議院、廢除捐錢買官的制度、提高官員薪俸以清賄賂、廣開學校等,實質是要求改革政治體制和教育制度。而新政之用有九條,主要有:大辦日報「以廣言路」、發展鐵路和航運、建立戶口制度、整理稅收、重建水師和陸軍等。這些建議切合時弊,但長期未能實現。1898和1899年,又相繼批評康有為、張之洞的錯誤觀點。這些都收入《新政真詮》一書。

0120ph003
國父孫中山是何啟的學生
0120ph003

百日維新中有一引人矚目的事件:光緒皇帝下令重印《校邠廬抗議》1,000冊,下發予京內外大臣閱讀和簽注意見。這部書是江蘇人馮桂芬(1809—1874年)在1861年寫成,書中尖銳批評中國「人無棄才不如夷,地無遺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要求「鑑諸國」汲取各國之長,徹底改革,並提出採西學、製洋器、變科舉、汰冗員、厚養廉、杜虧空等42條具體建議。儘管書出版了三十多年,但許多良策直至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仍未實行。

 

1874年王韜在港創辦《循環圈日報》,這是中國人自己辦的第一份有重大影響力的日報。王韜(1828—1897年),江蘇吳縣人,1849年到上海,在英國人辦的墨海書館當翻譯和校對。1862年因給太平軍將領寫信被通緝,逃亡香港,協助理雅各將《四書》、《五經》譯成英文。1867至1870年間又應理雅各之邀,到蘇格蘭助譯《易經》,後遊覽各地,親身了解西方文明。他在報上發表的眾多政論,後來輯錄為《弢園文錄外編》,是鼓吹中國必須改革和如何改革的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集。

0120ph002
王韜
0120ph002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4月0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