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戊戌變法前清廷的政治局面

0120phn005_01
山東威海劉公島博物館內,展示大批清朝北洋水師及甲午戰爭的歷史資料(圖片提供:中新社)
0120phn005_01

甲午戰爭以前,朝中不思改革的勢力仍佔上風。對於要不要修鐵路這麽一個常識問題,就辯論了將近二十年。甲午後,日本一個維新小國,居然把自詡文明的大國打得一敗塗地,人們不能不追問原因和出路何在?在眾多奏摺中,順天府尹(相當於北京市長)胡燏棻的奏章最有代表性:「今日即孔孟復生,舍富強外亦無治國之道;而舍仿行西法一途,更無致富強之術。」要不要學西方的辯論雖未完全止息,焦點卻逐漸轉向怎樣學。1895年7月19日,光緒皇帝將胡燏棻等人的奏章發給大臣們閱讀,下令各地就如何革除積習「力行實政」,如何「以籌餉練兵為急務,以卹商惠工為本源」,在一個月內覆奏。皇帝還要求「破除情面,實力講求,必於國計民生兩有裨益」,要求將修鐵路、立學堂、創郵政、鑄鈔幣、開礦、造機器、練兵、整頓釐金、汰除冗員等14件應興應革事項列入其中,從而結束了有些事情要不要辦的沒完沒了的爭論。這標誌着改革得到正式認可。

0120ph005
1880年的中國鐵路
0120ph005

甲午前,清政府辦的企業是官辦或官督商辦為主,結果是把衙門的腐敗帶進企業,令到絕大多數企業奄奄一息。民間要辦新式企業,則要報經官府批准,被諸多刁難。痛定思痛、改弦易轍,1895年8月8日的一道上諭(聖旨)說:「中國原有局廠,經營累歲,所費不貲,辦理並無大效。亟應從速變計,招商承辦,方不致有名無實……或於官廠之外,另集股本……一切仿照西例,商總其事,官為保護,若商力稍有不足,亦可藉官款維持。」從官辦為主轉為依靠商辦,鼓勵商辦,儘管落實仍不容易,但意味着經濟政策開始轉向正確軌道。

 

鴉片戰爭以來,包括李鴻章在內的有識之士曾一再建議辦銀行,都因頑固官僚橫生枝節而流產,只好將融資利益白白送給外商銀行。1896年盛宣懷(1844—1916年)上書皇帝:「非急設中國銀行,無以通華商之氣脈,杜洋商之挾持。」指出這是「商家之事」,必須「照泰西商例,悉由商董自行經理。」年底得到批准,幾經周折,中國通商銀行終於在當年5月27日在上海正式開張。以後逐步拓展,在香港、天津、重慶、廣州等地建立了17間分行,還發行鈔票、鑄造銀圓。它的章程強調「悉照西例」。盛宣懷期望它能與滙豐並駕齊驅。1952年,中國通商銀行被併入國營銀行。

0120ph008
盛宣懷
0120ph008

中國的新式學堂最初都由外國人開辦。除去同文館這類很難稱為大學的語言學校,直至維新運動,中國人才有自辦的大學。這就不能不再說到盛宣懷了。他是李鴻章辦洋務的主要助手,中國航運、電報、鐵路、銀行乃至煤礦、冶金等事業的開創,都有他一份功勞。現在活躍在香港等地的招商局,他就是最初的創辦者和大股東。他深深懂得人才決定事業成敗,國家富強離不開教育。1895、1896年他一手籌劃創辦的天津頭等二等學堂、南洋公學相繼成立,這些都是中國人最早自辦的大學。

 

甲午戰爭,清廷的陸軍、水師全軍覆沒,重新編練軍隊,迫在眉睫。限於財力,水師一時無法恢復,只能先從陸軍開始。1895年冬,袁世凱出任新建陸軍督練處督辦,奉命接收胡燏棻的定武軍,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他以德軍為範本,陸續聘用十多位德國教官,基層軍官一律選用軍官學校畢業的學生,並大量網羅留學生及其他才華出眾之士為幕僚,改變了中國軍隊的面貌。與此同時,張之洞也在湖北練兵,也請德國軍官為教官,成績亦頗著,唯容人度量不及袁氏,加上其他因素,後來的影響與袁系無法比擬。

 

湖南的維新變法可謂一馬當先。巡撫陳寶箴在黃遵憲、江標、徐仁鑄、熊希齡等人輔佐下,銳意革新。黃遵憲曾在日本、美國等地長期從事外交工作,是國內屈指可數了解現代社會的人士之一。而民間的維新勢力趁機崛起,湧現了譚嗣同、皮錫瑞、唐才常、樊錐等朝氣蓬勃的人物。梁啟超應邀出任時務學堂總教習,更添維新派聲勢。不過,王先謙、葉德輝等守舊儒士仍根深勢大,新舊對立,風浪疊起。而維新派有些言論也未考慮時機和環境,挑起不必要的紛爭,矛盾更形複雜。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4月0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