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戊戌變法

0120ph009
0120ph009

1895—1898年,外國勢力對中國的侵略加劇,中國處在亡國的危境之中。中國士大夫為救亡圖存,聯合清帝光緒,推動了一場維新變法運動。這場變法的高潮在1898年,中國曆法中的戊戌年,因此也被稱為「戊戌變法」。

 

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海戰中,中國主力軍全軍覆沒,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向日本割地賠款。中國上下十分震驚,所有人都在思考兩個問題:中國為甚麼失敗?應該怎麼辦?

 

思考這些問題最深入的是一群接觸西方文化、與外國人交往較多的留學生、外交官、商人,以及深受國內譯作和報刊影響的秀才、舉人等。前者的代表是英國留學歸來的嚴復和洋行買辦出身的鄭觀應,後者則以康有為、梁啟超等最為傑出。

 

康、梁逐漸成為維新變法的領袖。這些維新人士通過向皇帝上書、辦報紙、組成學會組織、發表著作等方式,呼籲社會改革,影響愈來愈大。維新人士討論的問題很廣,包括教育、農業、法治、吏治、商業、邊防等,希望中國能夠學西方國家,建立現代國家制度。

 

光緒皇帝比任何人都更體會到中國所遭受的屈辱。在他的老師翁同龢等人的幫助下,光緒帝於1895年7月下令各地一個月內就如何改革向皇帝復奏,要求把修鐵路、立學堂、創郵政、鑄鈔幣、開礦、造機器、練兵、整頓厘金、汰除冗員等事項列入其中。在他的支持下,中國有了第一家現代銀行和自辦的現代大學,以及新式軍隊。

 

變法在1898年6至9月進入高潮,持續103天,因此後來被稱為「百日維新」。高潮的策劃者是康有為,他在這一期間上了36個奏章,而光緒皇帝則下了111道有關新政的上諭。這些奏章、上諭包括各個方面的內容,如起用維新派新人;將科舉向實用化方向改革;成立京師大學堂,培養維新急需的人才;建立新教育系統;發展譯書、出版、辦報等事業,加快將西學引進中國;革新軍事,採用洋槍洋炮,改用新式操練法;振興農業、工業和商業,並為此修築鐵路、增開口岸、增設郵政分局等。皇帝決定撤銷無用的衙門和冗員,同時還規定無論官民,都可以直接上書給皇帝言事。

 

光緒皇帝和維新人士野心勃勃的上諭、奏章,內容無所不包,恨不得立刻把中國變為現代化的富強國家。但是無疑,這些改革嚴重觸動了掌握實權的大臣們的利益。他們對變法敷衍了事,變法決議中真正實現的沒有幾件。而保守派中權力最大的當屬慈禧太后。1898年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重新開始「垂簾聽政」,將光緒帝囚禁起來,又下令逮捕康有為等人。戊戌變法至此失敗。

 

戊戌變法的內容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它的失敗使中國失去了一次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機遇。但失敗的責任卻難以歸罪於某一個人或某幾個人。慈禧太后及保守大臣身上體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保守的一面,而維新派的幼稚也直接觸發了政變。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4月0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