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瓷器是如何燒製而成?

0805ph010
唐代青花瓷片
0805ph010

瓷器的燒製工藝是由製陶工藝發展而來,然而瓷器卻不同於陶器,以下是分辨陶與瓷的三個不同標準:陶與瓷的第一點差別在於原料。製瓷主要採用瓷土或高嶺土。瓷土中高熔點的氧化矽及氧化鋁的含量明顯高於一般陶土。同時,瓷土中低熔點的氧化鐵、氧化鈣及氧化鉀鈉等的含量要比陶土低。陶與瓷的第二點差別在於燒成溫度。瓷器一般經過約攝氏1200度的高溫燒成,瓷胎的質地燒結緻密,吸水率低,擊之能發出清脆的金石聲;而陶器一般約在攝氏900度左右燒成,若在攝氏1200度高溫下,陶坯便會燒塌或變形。陶與瓷的第三點差別在於,瓷器表面大多施有高溫下燒成的玻璃釉,瓷胎與釉結合牢固。據上述衡量標準,中國陶瓷史專家經研究後一致認為,中國瓷器是由印紋硬陶,及原始瓷器發展而來,大概到了東漢時才出現技術較為成熟的青瓷。

0805ph013
元代青花雲龍玉壺春瓶
0805ph013

製造陶瓷日用品的一般原則,一是實用,二要美觀。因此人們在注重質量和造型的同時,亦在裝飾上下功夫。陶衣的顏色大多為白色。為了使印紋硬陶顯得更白淨,人們在上陶衣的細泥漿中加入了某些蚌殼粉或石灰,在高溫燒烤後,促成了石灰釉(高溫釉)的發明。

 

瓷業發展到唐代逐漸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到了宋代,瓷業繁榮,名窯名瓷疊出:無論是青瓷、白瓷,還是黑瓷與花瓷都發展到一個新的水準。青瓷、白瓷和黑瓷的本質區別在於其原料中的氧化鐵含量的多寡。工匠從實踐中掌握了控制氧化鐵呈色作用的方法,從而製造出不同顏色的瓷器。工匠透過選擇原料,加上配料、淘洗、燒窯溫度等控制,克服了氧化鐵的呈色作用,使得燒出來的瓷器變成白色,即白瓷。黑瓷的製作則是加大氧化鐵的呈色作用,使燒出來的瓷器呈黑色或褐色。另外,介乎製作白瓷與黑瓷之間的氧化鐵呈色作用,所燒出來的瓷器呈青色,即青瓷。

 

唐三彩是唐代鉛釉陶器的總稱。它的工藝精湛,造型奇特,色彩深厚,蜚聲中外。三彩釉陶的生產大概始於唐高宗中期。在攝氏1000度的燒烤中,那些含呈色元素的氧化物會隨着鉛熔劑向四方擴散和流動,相互浸潤,進而形成斑駁燦爛的色彩。

0805ph011
明五彩魚藻紋瓷罐
0805ph011

青花瓷器是指呈藍色花紋圖案的釉下彩瓷器。它是用含有鈷的顏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再上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此外,五彩瓷器的出現是由青花瓷發展出來,在釉下青花上面烤上鉛釉紅彩,則創製出鬥彩,而鬥彩瓷器是五彩瓷器的前奏。經過歷代工匠創新的探索,到了明清時期,五彩瓷器迅速發展起來,成為明清彩瓷的一個亮點。

0805ph012
明鬥彩瓷器
0805ph012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0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