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泉州與台灣有何連繫?

20205phn002_01
泉州鄭成功銅像(視覺中國)
20205phn002_01

1661年4月,鄭成功揮師東渡,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台灣。收復台灣後,鄭成功一方面設置府縣,編戶籍,興辦學校,開科取士;一方面命各軍分區屯墾,興建水利設施。同時,大力招募因遷界而流離失所的內陸沿海居民遷往台灣,從事農墾業、手工業及商貿航運業。不僅為內陸沿海居民解決生活問題,而且為開發台灣作出貢獻。在鄭氏掌政權的23年中,台灣人口激增,開墾面積迅速擴大,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飛速發展。

bulb

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泉州南安石井鎮人。1624年(明天啟四年)出生在日本長崎平戶島,7歲回到家鄉。15歲成為廩生,21歲入南京國子監,拜名師錢謙益為師。1644年(崇禎十七年)清兵入關,推翻了明朝。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建立隆武政權。鄭成功隨父親鄭芝龍到福州晉見隆武帝,深受賞識與器重,蒙賜朱姓,並賜名成功。1646年清軍攻佔福州,隆武帝被俘,鄭芝龍也投降了清朝。22歲的鄭成功與父親決裂,舉義抗清,以南澳、金門、廈門,作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領以泉(州)、漳(州)人為主的25,000大軍,從金門料羅灣出發,越過台灣海峽抵達澎湖,從鹿耳門進入台灣島。先後在荷蘭侵略者的軍事要塞赤崁城和熱蘭遮城(又稱台灣城)展開戰鬥。經過長達9個月的奮戰,終於迫使荷蘭軍投降。1662年2月初,荷蘭東印度公司長官揆一來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簽了字。之後,揆一帶領殘餘五百多人,分乘8艘戰艦,離開台灣。1662年5月8日,鄭成功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台灣,葬在台南洲仔尾。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詔令遷柩附葬於南安鄭氏祖塋。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領大軍收復台灣後,中國當時政治統一的局面,亦為台灣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內地人民,尤其是福建人民大量遷移台灣,一場由南到北,由西向東的墾殖運動在台灣展開。這次規模空前的移民高潮持續了一百多年,至乾隆和嘉慶年間達到高峰,進一步使閩台的社會關係更加密切。如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開放台灣鹿港與泉州蚶江對渡,之後又開放淡水河口的八里坌與蚶江及福州的五虎門對口通航。蚶江港開放以後,很快成為泉州對台交通中心,方便了泉州人向台灣遷移。

 

據1926年日本殖民者對台灣所做的「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顯示,當時在台灣的漢族居民有3,751,600人,祖籍在福建的有312萬人,佔83.1%。其中,屬於泉州府籍的佔44.8%,永春州籍的佔0.6%,兩者相加為45.4%,總數為一百七十多萬人;而屬於漳州府籍的佔35.2%。顯然,泉州人為數最多。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0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