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泉州航標式的古塔與古橋

20205ph023
北宋始建的六勝塔(成鼕鼕攝)
20205ph023

航標塔在沿海各地均常見,他們指引着海船順利進入港灣,然而像泉州這樣以精緻壯觀的佛塔建築作為航標塔卻不多見。泉州的六勝塔、姑嫂塔,都是很典型的閩南佛塔式航標塔。

 

六勝塔

六勝塔又名萬壽塔,俗稱「石湖塔」,是典型的元代建築。它始建於北宋,重建於元代,坐落在石獅市石湖海濱的金釵山上。石湖港原是泉州灣的第一個港口,宋元時它港深水闊,是外國商船的寄泊處,六勝塔正是這裡的航標建築。塔是花崗岩砌成,仿木結構的閣樓式建築。通高36米,外形、結構與東西塔相類,也由外壁、迴廊及塔心組成。每層開四門、四龕,並於龕兩旁浮雕金剛、菩薩立像。每層塔的橫樑上皆刻有建造者的姓名和時間。塔頂置略似球形塔式為剎,別具一格。六勝塔雕工精細,造型壯觀,是閩南古建築學的又一輝煌成就。

 

姑嫂塔

姑嫂塔乃「關鎖塔」之諧音。《泉州府志》載:「絕頂有石塔,塔名關鎖塔。」「登之可望商舶往來。」何喬遠在所著《閩書》中描寫了一段美麗的故事:有姑嫂二人,為商人婦,其夫出海,許久未歸。姑嫂二人建塔遙望,等待親人。這個美麗的傳說,膾炙人口,歷久不衰,因此人們皆謂之「姑嫂塔」。它立於寶蓋山頂,也是一座航標塔。它坐東朝西,花崗岩石砌而成,為八角空心樓閣式建築。通高22.86米,塔身下大上小,逐層收縮。塔無須彌座,而環廊以代。塔內開有不少佛龕,內置坐佛,塔頂置葫蘆剎。整個造型古樸粗獷,巍峨壯觀。

 

千古傳誦的古橋

據史料記載,泉州有名稱、地址和事跡可考的橋樑共計397座,絕大部分建於石橋建造迅猛發展的宋朝。特別是在南宋,泉州曾掀起了一個造橋熱潮,是歷史上建造橋樑最多的年代。據統計,在短短的一百五十多年中,建造的大中型石橋有上百座,總長度近60里,其數目之眾令人驚歎,石橋之長、長橋之多也為世人稱道。

20205ph026
記載着洛陽橋建造史和重大事跡的紀念石碑(小兵攝)
20205ph026

建於北宋的洛陽橋,不僅開創了在江水入海口上造橋的先例,其長度更是空前,是中國橋樑史上出現的第一座永久性多孔式跨水長橋。洛陽橋又名萬安橋,橫跨洛陽江上,是北上莆田、福州的通道。它初建於北宋慶歷元年(1045年),本為浮橋。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郡守蔡襄改建為石橋,六年後完成。現長834米,寬7米,是中國第一座建在海港的樑式大橋。橋樑專家茅以升在《名橋談勝》中曾稱洛陽橋工程的偉大是全國聞名的。它所採用的「筏形基礎」「種蠣固基法」是中國人民在橋樑設計上的偉大創造。   

bulb

筏形基礎

筏形基礎指在江底沿着橋樑中線滿拋大石塊,形成橫跨江底的矮石堤作為橋墩的基礎。這種造橋工藝直至現代橋樑工程中仍有應用,是中國建橋工程的一大發明。

bulb

種蠣固基法

種蠣固基法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發明。它將當地特產牡蠣,置於橋基與橋墩石上培殖,利用此軟體動物外殼附着力強和繁殖迅速的特性,將本來比較鬆散的橋基和橋墩石膠結成牢固的整體,使之牢不可破,這是將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

20205ph024
首創「筏形基礎」的洛陽橋
20205ph024

在洛陽橋落成後的90年,又一座跨海5里的長橋——安平橋橫空出世,俗稱「五里橋」,是中國古代現存最長、工程最浩大的石樑石墩橋。安平橋橫臥於晉江安海鎮和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面上,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它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歷時14年完成。橋面用兩千多條石板拼接而成,全橋有疏水道36孔,橋墩以條石縱橫疊砌而成。根據水域不同的深淺、流向和流量,採用了方形、尖端船形和半船形的構築形式,這種因地制宜的橋墩設計令人驚歎。安平橋的石板巨大,有的甚至長達11米,寬厚各近1米,為了將如此巨大的石板架設到高懸的橋墩上,當時發明了「浮運架橋法」,即利用海潮高漲,用船運載石料,通過簡單的吊裝設備,將上百噸的巨石牽引就位。這種施工方法至今仍廣為運用。 興建安平橋,使遼闊海灣一躍成坦途,使安海與水頭連成一體,溝通了與南安、漳州乃至廣東的聯運,讓安海港成了船舶輻輳、中外商人雲集的重要口岸。

20205ph025
全國現存最長的古橋安平橋(小兵攝)
20205ph025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0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