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魯迅的人生地圖

0424ph001
1933年魯迅攝於日本
0424ph001

1881年9月25日,魯迅誕生在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口新台門周家,家中有四五十畝水田,生計無憂。十三歲那年,祖父周福清因科場作弊案下獄,父親周鳳儀被取消鄉試資格,從此病倒,周家迅速由小康變為困頓。有四年多,魯迅經常要到當舖典質衣物首飾,替父親買藥。家境破落,使少年魯迅開始體會到上流社會的虛偽和冷酷。1898年10月,他考入江南陸師學堂新設立的礦務鐵路學堂,主修礦務。1902年初,以優異成績從礦路學堂畢業,被派往日本留學。1904年6月,魯迅申請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希望走醫學救國的道路。當時正值日俄戰爭爆發,魯迅在幻燈片上看到中國人替俄軍做偵探被日軍砍頭,而圍觀的同胞卻流露出麻木的神情。他深受刺激,決心棄醫從文,拯救中華民族的靈魂。

 

1909年夏,因為家境困難,母親和弟弟需要供養,魯迅告別了留學七年的日本返回中國。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前往南京任教育部部員。1918年5月,魯迅應留日時期的老友錢玄同之約,在以倡導「新文化」和「文學革命」而聞名的《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魯迅在教育部擔任的主要職務是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該科管轄範圍包括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動植物園以及文藝、音樂、演劇等事項,實際上是當時關於文化藝術方面的最高管理機構。魯迅的主要貢獻,是參與了歷史博物館、京師圖書館的籌建,以及參與繪製國徽圖案、擬定注音符號、審查通俗小說、普及美育知識等項工作。

0424ph002
魯迅任教的部分聘書
0424ph002

從1920年秋季開始,魯迅先後在北京八所學校兼課,即: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世界語專門學校、集成國際語言學校、黎明中學、大中公學、中國大學。在新文化運動的黎明期,魯迅領導、參加、支援了一批進步的文藝社團,培養、造就了一支文藝新軍。比如,魯迅參加過新青年社、語絲社、領導過莽原社、未名社等。魯迅在北京時期出版的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譯文集《苦悶的象徵》等。由於北方政治環境險惡,1926年8月26日,魯迅赴福建任廈門大學國文系教授和國學研究院教授。1927年1月18日,魯迅由廈門抵達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這一階段,魯迅編定並出版了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並跟中共廣東區委組織聯繫。「四一二」事變後,魯迅憤而辭去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以示抗議。

0424ph003
魯迅任教的北京大學舊址
0424ph003
0424ph004
魯迅支持的部分刊物
0424ph004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