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蔡元培與魯迅三兄弟的同鄉情誼

202117phn024_01
1933年,魯迅(左)、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中)、蔡元培(右)在上海孫中山故居合影。(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17phn024_01

蔡元培與周樹人(筆名魯迅,1881-1936年)同是浙江紹興人,二人之間長達二十餘年的交往是可以肯定的,絕不疏遠,但又不算十分密切。魯迅有好幾次在蔡元培主持的機構中工作,蔡元培也看重這位比他小十四歲的後輩。還有他的二弟周作人(1884-1967年)、三弟周建人(1888-1984年),在有需要的時候也得到一些照應。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蔡元培為教育總長。教育部成立後,蔡元培聘用學者許壽裳,許又推薦他的摯友魯迅入部工作,蔡元培說:「我久慕其名,正擬馳函延請」。不久,魯迅便到教育部擔任部員,自此之後二人始常常見面。

 

早在1904年初,蔡元培與何閬仙在上海創辦《俄事警聞》,袒日而抑俄,魯迅在日本批評說,「此事太無遠見」,若日本戰勝俄國,獨霸東亞,中國人受殃更甚。於是託沈瓞民帶信給蔡、何二人提出意見,大略謂持論不可袒日,要勸國人認真研究國際時事。《俄事警聞》持論有所改變,相信魯迅去函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蔡元培在德國留學時,覺得學德語有困難,與留學日本的從弟蔡國親通信時提到此事。蔡國親覆信說,周樹人、周作人兄弟都說「最要緊的是有一部好字典」。後來蔡元培又收二人合譯的《或外小說集》,大都是北歐的短篇小說,譯筆比林琴南所譯的還要古奧,「域外」寫作「或外」,可見魯迅那時候對於小學的熱心。

bulb

小學

指研究中國傳統語言、文字的學科,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學、研究字音的音韻學和解釋字義的訓詁學,是傳統經學下的一科。

蔡元培任教育總長,前後不過半年,魯迅則一直留在教育部中工作至1926年,長達十四年之久。1917年間,魯迅為二弟覓職,數度與蔡元培接觸,不久,蔡元培便安排周作人在北大附設的國史編纂處工作,之後又聘他為北大文科教授。這年魯迅為北大設計校徽,蔡元培則協助魯迅搜集金石拓本。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接着寫下了許多優秀的小說、雜文、隨感錄等,開始使用「魯迅」筆名。1920年8月,北大中國文學系聘魯迅為兼課講師,任教「中國小說史」。他在北大任教,至1926年離開北京時止,接着南下輾轉廈門大學、中山大學,1927年又從廣州前往上海,開始了他最後十年的生活。據許壽裳說,魯迅初至上海,即不願教書,許告知蔡元培,即聘為大學院著作員,每月酌送補助費300元,至1931年職位被裁。

202117phn025_01
周作人,現代散文家、詩人、文學翻譯家,也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17phn025_01

魯迅三弟周建人在商務印書館工作十年,因印書館被日軍炸毀,所有人員停職,生活艱難。魯迅盼許壽裳轉請蔡元培代為設法,即使往他處謀事,亦願服務。數月後,周建人復得商務印書館聘約。蔡元培出面相助,魯迅非常感激。

 

在蔡元培、魯迅二人的關係史上,最為人所注意的是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時期的活動。1932年12月,蔡元培與宋慶齡等發起這個組織,不久,魯迅亦因蔡元培之招而加入,任上海執行委員。次年6月,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總幹事楊杏佛被暗殺,魯迅認為這「原是對於孫夫人和蔡元培的警告,但他們是堅決的」,言下頗表感佩。

202117phn026_01
1933年6月,楊銓(字杏佛)在上海被殺害,魯迅作《悼楊銓》。(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17phn026_01

1936年10月19日,魯迅病逝於上海寓所。蔡元培與宋慶齡等組織治喪委員會主持喪葬事宜,親為執紼送殯,並在葬儀上致悼詞。隨後,蔡元培出任魯迅紀念委員會主席,推動出版《魯迅全集》的工作,又撰《魯迅先生軼事》一文,在《青年界》和《宇宙風》發表。1938年他為《魯迅全集》作序,推崇魯迅為「新文學開山」。

 

蔡元培對魯迅三兄弟的提攜,固然由於他們是同鄉相熟的關係,同時也說明了他愛護人才、珍惜後輩,必要時伸出援手。魯迅三兄弟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對於不是同鄉的人士,可舉的情況也有不少。就算素不相識的年輕人請他寫推薦書,他並不推辭,據說一般的推薦書只署名,積極舉薦能幹者則加蓋印鑑。知道他習慣的人一看即明白,就根據應徵者的具體表現考慮是否聘用,無論怎樣,都可以說是鼓勵年輕人上進的一種做法。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5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