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哪兩座寺廟具政治性質?

20208ph026
布達拉宮美景
20208ph026

西藏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位於西藏首府拉薩市瑪布日山(紅山)上,坐北向南,是雪域高原的標誌性建築。該宮始建於公元七世紀初期,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唐文成公主而修建。公元762年,布達拉宮遭雷電襲擊,絕大部分殿宇被毀。現在所看到的布達拉宮建築群,除了曲結竹普(法王洞)、帕巴拉康(超凡佛殿)為早期原構以外,均為十七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主持重建,經歷代達賴喇嘛擴建,才形成今日的規模。

 

布達拉宮主要由宮堡、雪城堡、林卡三部分組成。宮堡為布達拉宮的主體建築,由紅宮和白宮兩部分構成。紅宮居中,修建於1690年,供奉有佛像、松贊干布像、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像數千尊,以及大小達賴喇嘛靈塔八座,是宮內最為珍貴的文物之一。白宮為十七世紀五世達賴喇嘛時期修建,橫貫在紅宮的兩翼,為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和從事宗教、政治活動的場所,共有7層。雪城堡位於主體宮殿的前面,是一座近似於方形的城堡,裡面有昔日西藏噶廈政府的辦事機構。宮牆內的山後部分稱做「林卡」,主要是一組以龍王潭為中心的園林建築,是布達拉宮的後花園。

 

布達拉宮所有宮殿、佛堂和走廊的牆壁上,都繪滿了壁畫,周圍還有各種浮雕,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宮內收藏了大量文物珍寶,有各式唐卡(佛教卷軸畫),金質、銀質、玉石、木雕、泥塑的各類佛像數以萬計。明清皇帝的赦書、印璽,各界贈送的印鑑、禮品、匾額和經卷,宮中自用的典籍、法器和供器等。

20208ph024
雍和宮
20208ph024

北京雍和宮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為北京城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藏傳佛教寺院,是融王府建築和寺廟建築、漢族建築和藏族建築特色為一體的古建築群。雍和宮原為雍親王(胤禛)府。雍正元年(1723年),胤禛繼承皇位,作為皇帝以前居住過的「龍潛福地」,他將王府其中的一半改為寺院,另一半作行宮。雍正三年(1725年),正式將寺院命名為雍和宮。乾隆九年(1744年),清政府為了籠絡信奉喇嘛教的蒙、藏上層貴族,同時也為了紀念篤信佛教的雍正帝,將雍和宮改建為藏傳佛教寺院。

 

雍和宮坐北朝南,佔地面積66,400平方米,佈局對稱。沿中軸線上從南向北依次分佈影壁、昭泰門、雍和門、雍和宮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綏成樓等六進宏偉的殿宇,兩側對稱分佈鐘鼓樓、東西碑亭、講經殿、密宗殿、數學殿、藥師殿等建築。整個建築佈局院落從南向北漸次縮小,而殿宇則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具有漢、滿、蒙、藏民族的特色。

 

雍和宮殿為該寺的大殿,面闊七間,單檐歇山頂,黃瓦鋪頂,殿內正中供奉三尊銅鑄三世佛像;法輪殿為喇嘛們舉行法事活動的場所,平面若十字,面闊七間,前後出抱廈,各五間,殿頂分佈五座小閣,閣頂有如金剛寶座塔,殿內供奉喇嘛教黃教始祖宗喀巴銅鑄像;萬福閣為宮內最大最高的建築,高23米,重檐歇山黃琉璃瓦頂,面闊進深各五間,外觀兩層,內部三層,圍繞閣內高26米的木雕邁達拉佛像四周設柱,柱上置樑枋,架設環繞四壁的騎馬欄式樓層,形成從地面貫通到頂部的豎向空間,體現了清代木構建築技術的卓越成就。宮內還保存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以法輪殿中的五百羅漢山、萬福閣中的白檀木邁達拉佛以及照佛樓的楠木佛龕最著名,被譽為雍和宮「木雕三絕」。

bulb

抱廈

中國古代建築一部分,在北方稱「抱廈」,即亭子,由四根柱子支撐木構架,上承歇山屋頂而成。在自然環境欠佳的地區,居民常於廳堂前添加一座四周無牆之建築,以供防風防雨之用;抱廈亦扮演空間轉化過渡的角色,或作為室內空間的延伸。

20208ph025
雍和宮精美的建築斗拱
20208ph025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5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