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福建土樓因何被美國誤為核彈設施?

30025ph002
初溪土樓群
30025ph002

福建土樓第一次在國際揚名源於「美國衞星發現土樓」之說,這個故事至今為當地人所津津樂道: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美國中央情報局在衞星照片中發現福建西部崇山峻嶺間,有類似核反應爐的東西,引起白宮一陣恐慌。雖經過20年研究,用間諜衞星拍下無數圖片,但仍無法了解1500座「核彈發射井」中的「機密」。中情局在1985年終派出一對夫婦偽裝遊客,到福建閩西永定縣調查,終於發現那些「發射井」,原來是歷史悠久的土樓,絕不是間諜衞星所發現的「核武設施」,才令美國當局鬆了口氣。

 

2008年7月6日,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聯合國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中國申報的「福建土樓」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正式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據悉,中國「福建土樓」獲得「世遺」評審通過的原因是:它是東方血緣倫理關係和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歷史見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築的建築藝術成就,具有「普遍而傑出的價值」。列入「世遺」名錄的福建土樓由「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組成,包括永定縣初溪、洪坑、高北土樓群及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田螺坑、河坑土樓群及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縣大地土樓群等。

30025ph001
永定客家土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30025ph001

當時,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ICOMOS(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羅哲文認為,福建土樓在建築上是屬於特殊類型,既非漢族風格,也非當地風格,但又非常符合建築美學上「實用、美觀、經濟」的三原則,冬暖夏涼,而它的成因則與西晉時的戰局有關,當時著名的歷史事件是「五胡亂華」,中國出現大動盪,以漢族為主的士大夫紛紛南遷,集中至福建、廣東、江西交界地帶,利用當地的地形建築土樓,以後歷朝歷代遇動亂則南遷,紛紛形成土樓群,同時也形成特殊的文化現象──客家文化。這裡有一種民族交融,也有一種文化交融。土樓申遺的優勢還在於地處山區,保留得相對完好一些,周圍也沒有甚麼高樓和新建築。日本建築學家稱福建土樓為「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上長出的蘑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文斯‧安德列讚嘆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神話般的山村建築模式」。

 

土樓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築材料,利用未經燒焙及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用夾牆板夯築而成的兩層以上的房屋,是中原漢民即客家先民沿黃河、長江、汀江等流域歷經多次輾轉遷徙後,將遠古的生土建築藝術發揚光大並推向極致的特殊產物。

30025ph004
福建永定振福樓
30025ph004

福建土樓以分佈廣、數量多、品類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分佈範圍以福建西南地區尤為集中,總數達三萬多座,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是客家文化的象徵,故又稱「客家土樓」。福建土樓除了外牆、瓦面的顏色與大自然和諧統一外,土樓外的所有附屬建築使用的材料均與主體建築相同,暴露在外表的樓門、門檻、台階、窗戶以及其他構件也是如此。樓門的門框、門楣、門檻、門扇,或用花崗石、青石,或用硬質雜木;窗框、窗櫺、窗台等全部用杉木;台階一律用花崗石板或青石板。門坪鋪設鵝卵石,圍牆也用鵝卵石砌成。普通土樓所有木構件均不油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仍保持「原汁原味」。

 

土樓的內部與外部的建築風格一致。樓內所有建築除了牆體外一律以木質結構為主,其風貌與樓外保持一致。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大部分土樓內部只作一般裝飾,既無雕樑畫棟,也無油漆彩繪,一切保持本色,但仍不失古樸之美。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1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