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資料提供:騰訊雲遊長城小程序
萬里長城屹立在中國的崇山峻嶺已超過二千多年,昔日面對北方的種種敵人進侵,仍毅然而立。雖然現今沒有戰事發生,但長城仍然要面對各式各樣的「敵人」,或者你和我都是長城的「敵人」,因為只要踏足過長城,總會對長城或多或少造成傷害。長城現今面對的破壞,主要來自人類、大自然和動植物。
人類破壞長城多宗罪
人類可說是長城的頭號殺手,各式各樣的破壞手法層出不窮。現羅列最常見的十二宗罪,請大家引以為鑑:
過度旅遊開發——長城一些著名景區經常有人滿之患,已令長城不堪重負。急功近利的旅遊開發會產生大量配套設施,破壞長城本體和周邊環境。
基建工程——公路、鐵路、高架橋、高壓輸電纜和輸油管道等大型基礎設施,頻繁穿越長城,破壞了長城古樸的韻味。例如在蘭新鐵路、連霍高速公路的兩側,不時能看到斷斷續續的長城牆體和烽燧。
盜掘文物——古人在長城附近遺落的兵器和生活用品,在一些今人看來就是致富的方法,因此出現盜掘文物的現象。
不恰當的修繕——是否把所有長城都修成像八達嶺般才完美?拆了長城在原址再重建?拆東牆補西牆?簡單粗暴的修繕不單沒有起到保護作用,反而加重對長城的傷害。
塗抹刻畫——長城牆體和建築上,留有不同年代、不同語言的文字塗刷的標語、圖像的刻畫痕跡,多是刻字留名。在這些「濃妝豔抹」之下,長城的肌理已經模糊難辨。
攀爬踩踏——遊人隨意攀爬長城、毁壞城磚、踩踏步道,使本來已脆弱的牆體和建築裂開。這並不是一種「征服長城」的好方式。
私開豁口——長城原本沒有缺口的,但人們為了方便通行,在邊牆上私自開了大大小小的豁口。
非法採礦——非法採礦的人將長城挖出一個個缺口,炸山採石也讓附近的長城搖搖欲墜。
取土拆磚——長城附近有很多人對土牆及磚石虎視眈眈。長城土被用來墊地基、修院落、補耕地;長城磚被用來蓋房子、建羊欄、圍菜園,可謂一磚多用。一人一鏟子的土及石磚,長城縱有萬里也將不復存在。
私搭亂建——有些人把長城用作自家院牆,或是開辟一段成為屋牆,甚至直接把屋子建在長城上。這是名副其實「住在長城腳下」的人。
掏建窑洞——窑洞是西北地區傳統居住方式,但你見過長城上的窑洞嗎?有的土質邊牆和墩台都被挖了窑洞,直到現在還有人住在長城裏。
整地耕種——建造長城的土地肥沃嗎?這不好說,但的確有人成功能在長城上種菜。在長城上農耕,可想而知對文物遺址有多影響。
大自然力量破壞有多大
大自然能孕育萬物,但亦可摧毁萬物,它的威力絕對不可少看。長城經過二千多年大自然給予的磨練,遍體鱗傷在所難免,這些磨練包括:
地震——長城由東到西穿越了多個地震區和地震帶。在地震的巨大破壞下,城牆和建築輕則裂開移位,重則崩裂坍塌。
洪水沖刷——與河流親密接觸的城牆段受洪水威脅很大。山西老牛灣長城和遼寧九門口長城城橋,在歷史上都被洪水毁壞沖垮。
地質沉降——長城也無法抵抗緩慢兼難以逆轉的地面沉降。
溫差破壞——在溫差比較大的地區,土牆表面與內部溫度往往不一致,所以體積膨脹與收縮不同步,使牆體疏鬆,產生裂縫。
冰雪凍融——土裏的水因寒冷結冰,當氣溫回升後,冰又融為水滲入牆體,使牆掏蝕凹進。
雨水侵蝕——土質牆體的耐水性比較差,雨水沖刷牆體,令牆表面鬆散、片狀裂開,長期下來會在牆上形成沖溝,甚至造成坍塌。
風沙侵蝕——數百年來的大風將邊牆表層土剝落、吹落。當風中挾帶沙石時則更加嚴重,牆的中部和底部都會被風沙打磨而出現掏蝕,最終坍塌。
沙漠覆蓋——長城處於荒漠與農耕區的邊緣地帶上,隨着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加劇,長城也會被風沙吞沒。
酸雨——磚砌長城和石砌長城,主要靠石灰黏結,但石灰是很怕酸性腐蝕,而酸雨對石刻和城磚本身也有腐蝕的作用。
酥碱——土長城裏的可溶性鹽,隨着溫度及濕度的變化,而重複循環着「結晶膨脹」和「溶解收縮」,這會讓土變得疏鬆,一點點脫落。
動植物的非蓄意破壞
動物和植物也會破壞長城結構?這是絕對肯定的。動物和植物雖然不是蓄意與長城過不去,但以下的行為,對長城也傷害不少。
動物築巢——鳥類和昆蟲在土質牆體上鑽孔安家,鼠類、蛇類、兔類抓洞把長城變得千瘡百孔,使牆體愈來愈脆弱,加劇風化。
動物踩踏——長城沿線都有動物踩踏、刨食,尤其是放牧牛羊,在城牆和台體留下了足跡和糞便。
根系生長——長城上的小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根系深入牆裏,使牆變得疏鬆、膨脹裂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