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何解唐太宗容許下屬「以下犯上」?

mainsite_5000_0108_5_header_v1
mainsite_5000_0108_5_header_v1

唐太宗是位英明的皇帝,開明的君主。他認識到「非賢不理」,「用非其材,必難致治」,必須廣任賢良,才能實現治世的道理。他還認識到必須廣泛聽取各種意見,不偏聽偏信,才能成為一個明君。因此他十分願意聽取臣下的意見,並以勇於納諫而聞名於世。

0108ph017
唐太宗昭陵出土的彩陶唐代武士俑
0108ph017

《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曾經問魏徵:「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魏徵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即多方聽取意見才能辨明是非得失,若只聽一方的意見,則容易愚昧不明。魏徵並且舉秦二世偏信趙高、隋煬帝偏信虞世基,終至危亡的例子,指出君主只要兼聽納諫,則不會被臣下蒙蔽,下情亦得以上達。唐太宗聽後深以為然,時時注意聽取臣下的意見。

 

在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要修復洛陽乾元殿。給事中張玄素上書諫言,要求停止這項勞民傷財的工程,認為在社會凋殘之後,勞役瘡痍之人,耗費億萬錢財,有甚於隋煬帝。太宗問他,你說我不如隋煬帝?那麼和夏桀和商紂王相比呢?張玄素回答說,如果不停止,最後同歸於亂,和桀、紂也是一樣。唐太宗聽後終於接受了他的意見,暫時停止了這項工程。唐太宗認為張玄素能以卑諫尊,堅持自己的意見,很不容易,因此賜予絹二百匹,以示獎勵。事後,魏徵也稱讚張玄素:「張公遂有回天之力。」

bulb

瘡痍

形容災禍或戰亂後民生凋敝。

0108ph018
唐代彩繪文臣俑
0108ph018

唐太宗除了重用自己做秦王時的舊僚屬房玄齡、杜如晦,還引用原來太子建成的幕僚魏徵、王珪和韋挺等人。有一次,唐太宗要求大臣對朝政得失提出意見。中郎將常何提交了一份有二十多條意見的條陳表,太宗看了很欣賞,但他想到常何作為一個武將是寫不出這些意見的,便問是誰替他起草的,當他從常何口中得知是馬周代寫的,便立即召見這位二十九歲的青年。在等待馬周前來的期間,唐太宗更四次派人催促,顯示出他求賢若渴。常何也因為「知人」而受到賜絹三百匹的獎勵。但是唐太宗並沒有讓馬周一步登天,而是先讓他直門下省,後來又讓他擔任監察御史、中書舍人,十五年後才任命他為宰相。就這樣,一批有才能、出生於普通家庭的士人及低下級官吏,被提拔到各級政府部門擔任要職。

 

0108ph020
司空梁國公房玄齡畫像
0108ph020

知人善任也是唐太宗用人的原則。魏徵、王珪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屬官,魏徵更曾經勸建成及早除掉李世民,但太宗認為這是忠於所事,不僅沒有報復,並且隨着對魏徵等人了解的加深,不斷地加以重用,並於貞觀三年提升他做宰相。唐太宗的舊臣對此很不滿意,他回答說:「朕以天下為家,不能利於一物。惟有才行是任,豈以新舊為差。」拒絕了舊部下擔任高官的要求,只根據他們的才學與德行,分別授予不同的官職。

0108ph019
司空太子太師鄭國公魏徵畫像
0108ph019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07月2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