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太宗一直把「華夏安寧」、「遠夷率服」作為致治的兩個主要標誌。在民族關係方面,他接受大臣們的意見,有步驟地解決邊疆問題,並且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太宗先後降服了東突厥,平定了吐谷渾,經營西域,派文成公主到吐蕃通婚,打敗長期寇邊的薛延陀,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亦成就了「唐人」在海外的威名,至今外國人均稱中國人為「唐人」。
唐太宗剛即位,突厥大軍十餘萬就進駐到距長安只有四十多里的渭水北岸。太宗見國內政局初定,因此沒有馬上反擊,而是與突厥訂立盟約,並贈頡利可汗大量金帛。突厥退走後,太宗致力恢復生產,同時密切注視草原形勢的發展,並加緊訓練軍隊。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看到突厥敗亂,反擊的時機成熟,便於十一月,派李靖、李勣率領軍隊分道出擊突厥。次年二月,打敗突厥,俘虜了頡利可汗。
唐打敗東突厥以後,西北各族的君長奉唐太宗為「天可汗」。這樣,唐就取代了突厥對西北各族的統治,唐太宗也以「天可汗」而成為西北各族的最高君長。突厥被打敗以後,許多突厥人南下居住,唐太宗把他們安排在東自幽州(今北京市),西至靈州(今寧夏靈武南)的廣大土地上。還有許多突厥酋長到朝廷擔任將軍、中郎將。當時,到長安居住的突厥人近萬家,擔任五品以上官員的有一百多人。
唐打敗東突厥以後,伊吾(今新疆哈密)歸唐,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王入朝,中西交通的通道初步打開,絲綢之路的交通重新恢復。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吐谷渾進攻涼州(今甘肅武威),威脅河西走廊,影響絲路交通,唐太宗遂派兵打敗吐谷渾。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高昌王與西突厥聯兵攻打伊吾和焉耆(今新疆焉耆),阻絕西域與中原的交通。唐太宗命侯君集率兵擊平高昌,以高昌為西州,可汗浮圖城為庭州(今吉木薩爾北),並設立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以西)。當時西域各國一方面向西突厥稱臣,同時也向唐朝貢。
唐以突厥貴族阿史那社爾為昆丘道行軍大總管,於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攻破龜茲(今新疆庫車)。唐把安西都護府從西州遷到龜茲,下統焉耆、疏勒、于闐(今新疆焉耆、喀什、和田)和龜茲四鎮,歷史上稱之為安西四鎮。唐太宗還任命原西突厥葉護阿史那賀魯為瑤池都督。此時,唐對西域的影響已大大加強。
七世紀初,吐蕃統一了西藏高原。公元640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大相祿東贊獻金為聘禮,再次向唐請婚。唐太宗答應把宗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唐朝畫家閻立本創作的名畫《步輦圖》,便記錄了這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性場面。第二年正月,唐太宗命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贊干布親至柏海(青海鄂陵湖和紮陵湖)迎接。
從此,吐蕃贊普和唐的皇帝以甥舅相稱,兩國建立了密切的政治關係。經濟、文化上的交流,也不斷得到發展。吐蕃的貴族子弟被派到長安國子學學習。內地許多釀酒、製造碾磑、造紙、製墨和製筆的工匠,也被派到吐蕃傳授技藝。而中原地區的蠶種和養蠶的技術也傳到吐蕃。
葉護
突厥語音譯,是突厥、回紇等汗國的官名。地位僅次於可汗,多由可汗子弟專任,分領各部落,世襲。
贊普
吐蕃王稱為「贊普」。
宗女
皇室之女或同宗之女。
碾磑
利用水力啟動的石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