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史前香港瑰寶——彩陶藝術

0501ph038
舂坎灣遺址出土的彩陶杯
0501ph038

香港出土了不少令人刮目相看的史前藝術品,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彩陶是其中的佼佼者。所謂彩陶是指陶胚未焙燒以前,用類似毛筆的工具上彩,燒成色彩鮮豔奪目的陶器。香港遺留了彩陶這種史前藝術瑰寶。早於1933年,香港大學D.Finn神父(1886-1936年)在南丫島大灣遺址,首次發現了兩件頗為完整的圈足彩陶,圈足部分上有白衣和紅彩,並有波浪的刻劃紋。D.Finn神父發現大灣彩陶的當時,同類型的器物在珠江口岸還沒有被發現。這裡的彩陶也與仰韶彩陶的風格不盡相同,別樹一幟。由於這種彩陶在大灣遺址第一次出土,我們將之命名為「大灣式彩陶盤」。

0501ph037
香港舂坎灣遺址出土的彩陶盤
0501ph037

大灣式彩陶盤的特點相當明顯。以舂坎灣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例,可以分為盤和杯兩種。其中一件彩陶盤的器表施有牙白的陶衣,盤身上下繪有紅彩帶和紅圓點,配合了圈足上的鏤孔和曲折的波紋,頗有波濤滾滾、浪花飛濺之感,依稀尚可以聽到水聲嘩啦,令人神往。目前香港的銅鼓、龍鼓灘、深灣、舂坎灣和湧浪等遺址都發現過這種彩陶的蹤影。

0501ph036
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出土的牙璋
0501ph036

1990年在香港南丫島出土的牙璋玉禮器,就是珠江口地區受到中原文化間接影響的最佳例證,考古發現顯示,牙璋有祭山和祭天的功用。1990年11月,香港中文大學與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在香港南丫島聯合發掘大灣遺址,出土遺物及遺蹟相當豐富,共挖掘出10座墓葬。其中在第6號墓發現的串飾與牙璋,更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大灣牙璋柄部兩側各有一列鈕牙,上尖一側較厚,下尖一側較薄,這種風格保留了龍山時期玉雕的風格。另一方面,牙璋上的微型刻紋,則明顯與夏商玉器紋飾相同。至於牙璋柄上無孔,形制較短小,以及兩側鉏牙高矮不一等特點,均可視為地方特色。香港大灣牙璋有可能是以當地或附近礦物製成的,這說明了華北原始文化和禮制的傳播方式,是通過地方的住民間接模仿學習或稍加變化而形成,是華北禮制至少在禮器物質層面上,為南方地區主動接受的一種表現。

0501ph035
牙璋保留了龍山時期玉雕的風格
0501ph035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2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