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閩越國的三大經濟發展

30068ph051
福建沿海有許多小船人家
30068ph051

閩越國與相鄰諸國經濟文化交流密切。在吳越兩國交戰期間,部分民眾為逃避戰亂相繼南遷來閩,這些南來的人民一方面促進閩族與外來民族的融合,另一方面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促進了這裡的經濟文化發展。閩越國的經濟主要有三方面,分別是紡織技術、冶煉業、水稻種植。

 

紡織技術

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距今六千年前的考古發掘中出土八件陶製紡輪。曇石山遺址距今四千多年,多次考古發掘出一批陶紡輪。此外還有武夷山白岩懸棺,從棺中發現有大麻、苧麻、絲、木棉棉布四種質料的紡織品殘片。這裡的紡織業應該是楚、吳、越紡織技術傳入或相互交流中發展起來的,福建出土的陶製紡輪和紡織品殘片可以證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代,這裡已經出現紡織業。

30068ph009
福州北峰畲族婦女
30068ph009

冶煉技術

中國的冶煉業歷史悠久,商代已經是高度發達的青銅器時代,春秋晚期,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使用鐵器。春秋時,越王請歐冶子鑄造「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五劍。楚王聘請歐冶子與其女婿干將鑄造「龍淵」、「泰阿」、「工布」三劍。福建松溪縣有湛盧山,晉王嘉《拾遺記》記載「昔湛盧鑄劍其上」。福州冶山有歐冶池,相傳為歐冶子鑄劍之地。福建出土的一批西周的青銅器,如建甌的銅鐘,還有在閩侯古洋遺址發現的相當於商周時期煉銅殘留的燒結塊,都說明在商周時,中原的青銅器及鑄製技術已經傳入這裡。

30068ph050
建甌黃科山西周雲紋青銅大鐃
30068ph050

水稻種植

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福建東張遺址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稻草痕跡,南安獅子山商周遺址中在一些經過火燒的草泥塊的斷面中發現有稻穀殼痕跡。永春九兜山商周遺址發現一個大陶甕內壁印有稻杆和穀殼及粟粒的痕跡。考古發掘證明,這裡的原始居民在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是以稻作為主,兼以畜牧、採集和漁獵,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代,閩族也有稻作生產,但其種植技術是否由外面傳入,還有待考證。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1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