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節
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遺產內容包括湖北秭歸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湖北黃石的「西塞神舟會」、湖南汨羅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和江蘇蘇州的「蘇州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與屈原沒有關係?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是開端、初始的意思,用以表示計時的序列,相當於俗稱的「初幾」的意思。「午」有兩層含義,其一,「午」與「五」通假,端午也就是初五;其二,按照中國傳統的天干地支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初五也正是午日,因為月、日都屬於地支之午,所以端午節也稱為「重午」或者「重五」。

端午節的文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9年決定,將中國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遺產內容包括湖北秭歸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湖北黃石的「西塞神舟會」、湖南汨羅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和江蘇蘇州的「蘇州端午節習俗」。

與端午節由來有關的四位名人
端午節的由來,除了紀念屈原外,其實還有其他說法,如紀念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當中以紀念屈原的說法較受人認同。屈原(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戰國時代楚國人。屈原早年獲楚懷王信任,擔任楚國的三閭大夫。

北京的兩大帝王戲樓有何特色?
北京什刹海西邊的恭王府,原為和珅的宅邸。和珅獲罪後,嘉慶時為慶王府,由慶僖親王永磷居住。咸豐年間為恭親王奕訢所有,後世稱為恭王府。恭王府的大戲樓建於同治年間,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築。
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