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聚众起事,参加者一万多人。洪秀全旋自称太平王、天王,所部称太平军,并发布了讨清檄文。1851年(咸丰元年)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今广西蒙山),定国号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分别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为东、西、南、北、翼王。1852年(咸丰二年)4月,太平军在永安突破清军重围,挥戈北上,迅速拿下全州、柳州、益阳、岳州,攻陷武昌。复自武昌顺长江东下,在一个多月内连克九江、安庆以至南京。1853年(咸丰三年)3月,太平军定南京为都城,改称天京。
至此,太平天国已席卷了南中国,与清廷形成南北对峙之势。清廷恐慌不已,陆续在天京周围建立江南、江北大营进行围攻。太平天国决定固守天京,同时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伐,另遣兵西征长江中游,又曾攻破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北伐军曾进抵天津附近,威胁北京,但最终失败。
![]() |
太平军初起时仅万余人,数目远少于清军,为甚么能势如破竹? |
![]() |
答案见下。 |
金田起事旧址。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兵反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参加金田起兵的有一万多人,洪秀全旋自称太平王、天王,所部称太平军。太平军初起时,士气高昂,万众一心,战斗力远胜人数众多的清军。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定国号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分别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为东、西、南、北、翼王。同时加强军政民组织、颁布新历法“天历”等。种种措置,初步确立了建国体制,史称“永安建制”。
1852年6月,南王冯云山在广西全州阵亡。图为冯云山画像及其纪念碑,碑上刻有“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殉难处”十二字。冯云山善于组织、宣传,拜上帝会在广西主要由他奠基,太平天国许多制度都由他创立,且能在天王和各王之间居中协调,其死对太平天国打击甚大。
1852年9月,西王萧朝贵在攻打长沙时阵亡,也是太平军的重大损失。图为湖南长沙天心阁太平军雕塑,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
太平天国虽先后折了南王、西王,仍继续进军。1853年1月攻下武昌。1853年2月9日,太平军号称五十万人,由武昌沿长江东下,一个多月内连克九江、安庆等要地,剑指南京(见图)。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占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建立与清朝南北对峙的政权。图为天京天王宫殿内的龙椅和布置。原天王宫殿已在太平天国灭亡时被毁,现时所见乃后人据史料重修。
太平军使用火炮等多种武器。由金田起事到定都天京,前后仅两年多,足见太平军战斗力甚强。相反清军多腐败兼无战意,往往太平军未到即望风而逃。
除了军队的战斗力,肃军纪、收人心亦为太平天国初期的成功要素。太平天国所颁布的《天命诏旨书》和《太平条规》等,强调严遵军令、不得扰民。比起经常欺压百姓却又腐败无能的清朝官吏和士兵,太平天国更得民心。

《天命诏旨书》记载:庚戌十二月初旬时在金田,天王令曰:“一、遵条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莫犯;四、公心和傩,各遵头目约束;五、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
《太平条规》包括“定营规条十要”和“行营规矩十条”两部分。规定:定营时官兵要恪守天令、熟习天条、分别男营女营、熟习鼓角号令、不得徇私包庇、不许越营误公、不许隐藏兵器、不许讹传将令等;行营时必须装备整齐,听令杀敌,不得率乱行列,不许入乡取食、毁坏民房、掳掠财物、枉杀老弱等。
太平军和清军战于天津附近,是役清军获胜。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北伐,曾远抵天津,威胁北京。终因兵力不足、劳师远战、后援不继等而失败。1855年5月,清军消灭全部北伐军,从此太平军未能再越黄河,清朝得以站稳阵脚。
![]() |
太平军初起时仅万余人,数目远少于清军,为甚么能势如破竹? |
![]() |
主要原因如下: |
本专题主要图片来源:FOT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