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祭好兄弟──潮州人盂兰文化

202115phn003_01
潮州人举办的盂兰胜会,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15phn003_01

中元节(潮州人盂兰胜会)在2011年获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6月,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公布,全港85个盂兰胜会获收录其中,其中有33个为潮州人所举办。潮州人的盂兰胜会有何特别之处?当中蕴藏着什么意义?

 

四族群盂兰胜会

盂兰胜会在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内容为:“香港不同的地方社区于每年农历七月,举办盂兰胜会,向幽魂分衣施食,也同时酬谢神明庇佑。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组织方式。基本上,盂兰胜会可分为‘本地传统’、‘潮州人传统’、‘海陆丰/鹤佬传统’和‘水上人传统’四类。”

 

“水上人传统”盂兰胜会的内容是“为水上人的传统,有开坛、诵经、祭水幽、放生和祭幽等仪式活动。”其与“潮州人传统”的最大不同处是“祭水幽”,因为蜑家人的生活作息都在水上,故此特重视祭祀水中幽魂。

 

“本地传统”盂兰胜会的内容是“广府人亦称盂兰胜会为‘打盂兰’,有竖幡、开坛、请神、诵经和祭幽等仪式活动。”内容与其他族群的盂兰胜会大同小异,比较特别是本地人称举办盂兰胜会为“打盂兰”,情况就好像本地人举办太平清醮时,也会称之为“打醮”。

 

“海陆丰/鹤佬传统”盂兰胜会的内容是“为海陆丰/鹤佬的传统,有破土、请神、开坛建醮、行朝、诵经、走午朝、放生和祭幽等仪式活动。这里的“走午朝”是一种祭祀神明的仪式,指的是在午时(上午11至下午1时),阳气最盛之时,向五方五土神明献供。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海陆丰、鹤佬和蜑家虽然同是水上人,但其实是来自内地不同地区。鹤佬,又称“福佬”,他们祖籍闽南地区(漳州、泉州等地),语言属闽南语音系。由于闽南语的“福”字发音与粤语的“鹤”字发音相近,故香港人称他们为“鹤佬”。至于蜑家,祖籍南海一带,在香港开埠前已聚居香港。蜑家话跟广州话基本相对接近。

 

“潮州传统”盂兰胜会的内容是“为潮州人族群的传统,有请神、诵经、竖幡、投福物、登座、祭好兄弟、派米、祭幽和送神等仪式活动。”这里的“祭好兄弟”颇有潮州特色。因为以前潮州人很多都是只身来港,死后无人祭祀,所以在盂兰胜会当日,在世的同乡为超度“好兄弟”,并祈求自家平安。这项仪式或多或少反映出昔日潮州人离乡背井,只身外出打工的情况。

 

盂兰与幽魂

说到盂兰节,大家可能很快联想到“鬼节”,然后心中不期然涌现不寒而栗之感。的确,盂兰节有一个别称,叫做“亡灵节”,因为祭奠十方亡灵正是此节日其中一个重要意义。无论哪个族群的传统,盂兰胜会的核心元素必定是“祭幽”。所谓“幽”,本义是幽暗、幽深,道教一般把“幽”与“魂”合用,指称“亡灵”、“亡魂”。根据《“道通天地”道教文化资料库》载,道教认为“人若其生前作恶多端,死后虽魄体不存,但其魂灵会被禁锢在幽冥之所,经受折磨,待赎尽其生前恶业,方能再转生人世。这一受拘于幽冥之所的魂灵即为‘幽魂’。”

 

盂兰节的起源

“盂兰”二字,当为梵文语词“uIIambana”的音译,义为“倒悬”(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它有多个不同的称呼,道教称之为“中元节”,民间则俗称为“七月半”。

 

据《佛祖统记》所载,盂兰节起源自南朝梁武帝时期(公元502-549年)。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曾四次舍身同泰寺,又依《大般涅槃经》订定僧尼茹素的规矩。据书中记载,他始设“盂兰盆斋”,并命令节日期间,除施斋供僧外,寺院还须举行诵经法会、水陆道场、放焰口、放水灯等活动。彼等活动,经历一千五百多年的传承,也成为了今日潮州人盂兰胜会的主要活动。

 

香港潮州人盂兰胜会

香港最早的盂兰活动,在146年前已经出现。今日上环文武庙内保存了一组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巡游牌子,以及两座銮舆(即是盛载神像的轿子),见证着昔往盂兰巡游“四环”的活动。而最早见载于文献的香港盂兰胜会,应该在1918年。据当年4月16日《香港华字日报》载:“东华医院值理于昨晚在愉园建盂兰胜会,昨晚系初次开坛……”。

bulb

“四环”

香港的四环指上环、中环、西环及下环(即现今的湾仔)。

时至今日,盂兰胜会已成为潮州人一年一度的盛事。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常务会董“盂兰文化节”总统筹胡炎松解释“盂兰”的意义:“前辈会较着重其宗教意义,对他们来说,盂兰胜会是他们酬谢神恩的时候。同时,他们也借此祈求来年神恩再续。因此,前辈都格外重视“神功德”及“功德”两个项目。”不过,对于胡炎松来说,他较看重其中的“文化传承”意义:“香港的盂兰胜会蕴含丰富的潮汕文化,譬如潮州糕点、抢孤文化、宗教文化等。自上世纪初,潮汕人飘洋过海抵达香港,带来了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后代的我自然有一份责任去保存它,而盂兰胜会正正是一个上佳的途径。”

202115phw026_01
1979年西贡区潮侨街坊盂兰胜会的蚝涌捐款簿(图片提供:叶德平,胡炎松先生授权刊出)
202115phw026_01

盂兰胜会仪式

潮州人盂兰胜会的宗教仪式相对其他族群而言,较为复杂。不过,无论在哪一个社区,除细节上略有不同外,仪式大体上差不多。仪式大约有十三项:(一)开孤门;(二)请神;(三)安神上座;(四)发关;(五)启请;(六)召大士、召孤魂;(七)金山十献;(八)酬神祭;(九)放燄口;(十)送大士爷;(十一)献神袍送马爷;(十二)送神回庙;(十三)关孤门。

202115phw027_01
1995年位于鹿尾村的盂兰胜会(图片提供:叶德平,胡炎松先生授权刊出)
202115phw027_01

抢孤比赛

为了让文化节更为热闹,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别开生面地在传统仪式之中,加入了“抢孤比赛”。“抢孤”是指在盂兰胜会后,把祭祀用的供品提供给民众抢夺,原意是藉抢夺祭品,吓退流连的亡魂,并赈济贫苦民众。这活动在闽南、潮州、台湾都有,不过香港这个稍稍不同。首先是仪式方面,抢孤棚中央会放置“南辰北斗炉”,旁置油灯。各队员步入孤棚时,需以花水沐手焚香,并在抢孤棚进香敬天地,祈求风调雨顺,赛事圆满。其次在竞赛形式方面,香港“抢孤比赛”更有系统。比赛分三轮:第一轮筛选赛、第二轮决赛、第三轮总决赛,并且分成不同组别。为让市民大众认识抢孤背后“济贫布施”的意义,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在比赛场地侧,更竖立了一些展板,讲解其背后的意义。

202115phw028_01
2017年盂兰文化节抢孤比赛(图片提供:叶德平,胡炎松先生授权刊出)
202115phw028_01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移徙,潮汕人已在香港落地生根,有的甚至再越大洋,移民到海外去了。在移民的同时,潮州人把他们的原乡文化带到新居地,并使它们一同落地生根。近年来,潮人盂兰胜会已慢慢从纯粹的宗教项目蜕变成文化节目,并且成为了香港不可或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15phw029_01
为推广盂兰文化,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出版了一本书籍。(图片提供:叶德平)
202115phw029_01

参考资料

《“道通天地”道教文化资料库》

叶德平:〈盂兰香食散河津──香港潮人盂兰文化〉,载于《香港商报》,2018年8月12日。

作者:
上载日期:
2023年01月27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