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祭好兄弟——潮州人盂蘭文化

202115phn003_01
潮州人舉辦的盂蘭勝會,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15phn003_01

中元節(潮州人盂蘭勝會)在2011年獲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6月,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公布,全港85個盂蘭勝會獲收錄其中,其中有33個為潮州人所舉辦。潮州人的盂蘭勝會有何特別之處?當中蘊藏着甚麼意義?

 

四族群盂蘭勝會

盂蘭勝會在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的內容為:「香港不同的地方社區於每年農曆七月,舉辦盂蘭勝會,向幽魂分衣施食,也同時酬謝神明庇佑。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組織方式。基本上,盂蘭勝會可分為『本地傳統』、『潮州人傳統』、『海陸豐/鶴佬傳統』和『水上人傳統』四類。」

 

「水上人傳統」盂蘭勝會的內容是「為水上人的傳統,有開壇、誦經、祭水幽、放生和祭幽等儀式活動。」其與「潮州人傳統」的最大不同處是「祭水幽」,因為蜑家人的生活作息都在水上,故此特重視祭祀水中幽魂。

 

「本地傳統」盂蘭勝會的內容是「廣府人亦稱盂蘭勝會為『打盂蘭』,有豎幡、開壇、請神、誦經和祭幽等儀式活動。」內容與其他族群的盂蘭勝會大同小異,比較特別是本地人稱舉辦盂蘭勝會為「打盂蘭」,情況就好像本地人舉辦太平清醮時,也會稱之為「打醮」。

 

「海陸豐/鶴佬傳統」盂蘭勝會的內容是「為海陸豐/鶴佬的傳統,有破土、請神、開壇建醮、行朝、誦經、走午朝、放生和祭幽等儀式活動。這裏的「走午朝」是一種祭祀神明的儀式,指的是在午時(上午11至下午1時),陽氣最盛之時,向五方五土神明獻供。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的海陸豐、鶴佬和蜑家雖然同是水上人,但其實是來自內地不同地區。鶴佬,又稱「福佬」,他們祖籍閩南地區(漳州、泉州等地),語言屬閩南語音系。由於閩南語的「福」字發音與粵語的「鶴」字發音相近,故香港人稱他們為「鶴佬」。至於蜑家,祖籍南海一帶,在香港開埠前已聚居香港。蜑家話跟廣州話基本相對接近。

 

「潮州傳統」盂蘭勝會的內容是「為潮州人族群的傳統,有請神、誦經、豎幡、投福物、登座、祭好兄弟、派米、祭幽和送神等儀式活動。」這裏的「祭好兄弟」頗有潮州特色。因為以前潮州人很多都是隻身來港,死後無人祭祀,所以在盂蘭勝會當日,在世的同鄉為超度「好兄弟」,並祈求自家平安。這項儀式或多或少反映出昔日潮州人離鄉背井,隻身外出打工的情況。

 

盂蘭與幽魂

說到盂蘭節,大家可能很快聯想到「鬼節」,然後心中不期然湧現不寒而慄之感。的確,盂蘭節有一個別稱,叫做「亡靈節」,因為祭奠十方亡靈正是此節日其中一個重要意義。無論哪個族群的傳統,盂蘭勝會的核心元素必定是「祭幽」。所謂「幽」,本義是幽暗、幽深,道教一般把「幽」與「魂」合用,指稱「亡靈」、「亡魂」。根據《「道通天地」道教文化資料庫》載,道教認為「人若其生前作惡多端,死後雖魄體不存,但其魂靈會被禁錮在幽冥之所,經受折磨,待贖盡其生前惡業,方能再轉生人世。這一受拘於幽冥之所的魂靈即為『幽魂』。」

 

盂蘭節的起源

「盂蘭」二字,當為梵文語詞「uIIambana」的音譯,義為「倒懸」(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它有多個不同的稱呼,道教稱之為「中元節」,民間則俗稱為「七月半」。

 

據《佛祖統記》所載,盂蘭節起源自南朝梁武帝時期(公元502-549年)。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曾四次捨身同泰寺,又依《大般涅槃經》訂定僧尼茹素的規矩。據書中記載,他始設「盂蘭盆齋」,並命令節日期間,除施齋供僧外,寺院還須舉行誦經法會、水陸道場、放焰口、放水燈等活動。彼等活動,經歷一千五百多年的傳承,也成為了今日潮州人盂蘭勝會的主要活動。

 

香港潮州人盂蘭勝會

香港最早的盂蘭活動,在146年前已經出現。今日上環文武廟內保存了一組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巡遊牌子,以及兩座鑾輿(即是盛載神像的轎子),見證着昔往盂蘭巡遊「四環」的活動。而最早見載於文獻的香港盂蘭勝會,應該在1918年。據當年4月16日《香港華字日報》載:「東華醫院值理於昨晚在愉園建盂蘭勝會,昨晚係初次開壇……」。

bulb

「四環」

香港的四環指上環、中環、西環及下環(即現今的灣仔)。

時至今日,盂蘭勝會已成為潮州人一年一度的盛事。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常務會董「盂蘭文化節」總統籌胡炎松解釋「盂蘭」的意義:「前輩會較着重其宗教意義,對他們來說,盂蘭勝會是他們酬謝神恩的時候。同時,他們也藉此祈求來年神恩再續。因此,前輩都格外重視「神功德」及「功德」兩個項目。」不過,對於胡炎松來說,他較看重其中的「文化傳承」意義:「香港的盂蘭勝會蘊含豐富的潮汕文化,譬如潮州糕點、搶孤文化、宗教文化等。自上世紀初,潮汕人飄洋過海抵達香港,帶來了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後代的我自然有一份責任去保存它,而盂蘭勝會正正是一個上佳的途徑。」

202115phw026_01
1979年西貢區潮僑街坊盂蘭勝會的蠔涌捐款簿(圖片提供:葉德平,胡炎松先生授權刊出)
202115phw026_01

盂蘭勝會儀式

潮州人盂蘭勝會的宗教儀式相對其他族群而言,較為複雜。不過,無論在哪一個社區,除細節上略有不同外,儀式大體上差不多。儀式大約有十三項:(一)開孤門;(二)請神;(三)安神上座;(四)發關;(五)啟請;(六)召大士、召孤魂;(七)金山十獻;(八)酬神祭;(九)放燄口;(十)送大士爺;(十一)獻神袍送馬爺;(十二)送神回廟;(十三)關孤門。

202115phw027_01
1995年位於鹿尾村的盂蘭勝會(圖片提供:葉德平,胡炎松先生授權刊出)
202115phw027_01

搶孤比賽

為了讓文化節更為熱鬧,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別開生面地在傳統儀式之中,加入了「搶孤比賽」。「搶孤」是指在盂蘭勝會後,把祭祀用的供品提供給民眾搶奪,原意是藉搶奪祭品,嚇退流連的亡魂,並賑濟貧苦民眾。這活動在閩南、潮州、台灣都有,不過香港這個稍稍不同。首先是儀式方面,搶孤棚中央會放置「南辰北斗爐」,旁置油燈。各隊員步入孤棚時,需以花水沐手焚香,並在搶孤棚進香敬天地,祈求風調雨順,賽事圓滿。其次在競賽形式方面,香港「搶孤比賽」更有系統。比賽分三輪:第一輪篩選賽、第二輪決賽、第三輪總決賽,並且分成不同組別。為讓市民大眾認識搶孤背後「濟貧布施」的意義,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在比賽場地側,更豎立了一些展板,講解其背後的意義。

202115phw028_01
2017年盂蘭文化節搶孤比賽(圖片提供:葉德平,胡炎松先生授權刊出)
202115phw028_01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移徙,潮汕人已在香港落地生根,有的甚至再越大洋,移民到海外去了。在移民的同時,潮州人把他們的原鄉文化帶到新居地,並使它們一同落地生根。近年來,潮人盂蘭勝會已慢慢從純粹的宗教項目蛻變成文化節目,並且成為了香港不可或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15phw029_01
為推廣盂蘭文化,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出版了一本書籍。(圖片提供:葉德平)
202115phw029_01

參考資料

《「道通天地」道教文化資料庫》

葉德平:〈盂蘭香食散河津——香港潮人盂蘭文化〉》,載於《香港商報》,2018年8月12日。

Author:
Last updated:
2023-01-27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