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百多年前的康熙年间,传说在闽籍翰林学士李光地的安排下,五位南音乐师从泉州来到紫禁城,御前献技。由于其音宛若阳春白雪,康熙皇帝一听难忘,嘉许其为“御前清客、五少芳贤”。从此以后,福建南音就被誉为“御前清曲”,而艺人在演唱时,也会竖置明黄罗伞以纪念这段历史。
流传至今,福建南音在2009年9月30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录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了2014年6月,福建南音更收录在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内容是“福建群体在红、白二事的场合都有福建南音的歌唱演出。”
福建南音的称呼与内涵
福建南音,又称为南管、南曲、南乐、弦管、郎君乐等。前者是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后者则因为南音乐者皆祭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而得。
“南曲”之称,始自宋元时期。这时候,中国南方有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余姚腔等诸腔兴起,“南曲”便是当时南方戏曲曲调的总称。像元代钟嗣成《录鬼簿》卷下“萧德祥”条便记载道:“萧德祥,杭州人。凡古文俱憩括为南曲,街市盛行。又有南曲戏文等。”另外,明徐渭所著、中国最早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南词敍录》也有“南曲”一说:“南曲则纡徐绵眇,清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信南方之柔媚也。”为便于识别,现今之研究者大多在“南曲”之前,冠以“福建”,称之为“福建南曲”,以与泛称“南曲戏文”、“南方曲调”的“南曲”相区别。
郎君乐说,孟府郎君即五代蜀主孟昶。欧阳直卿《温臾词话》记曰:“(孟昶)美丰仪,喜猎,善弹(按:弹弓),好属文,尤工声曲”,因花蕊夫人之故,被宋太祖追封其为“郎君大仙”,“特赐春秋二祭”。自此,“郎君大仙”成为了南音弦友奉祀为弦管之祖。至今,每岁春秋二季的“郎君祭”,奉者仍以弦管唱和伴以仪式祭祀。
据王耀华《福建南音初探》说,福建南音是一个有特殊含义,不可混淆的音乐专名。它所包含的内容或意义,仅仅指发源于泉州一带,用闽南方言演唱,流行于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在内的闽南方言区域的一个古老乐种。
上四管与下四管
福建南音主要以“十音”演奏,包括:响盏、双钟、四块、叫锣(合称下四管)、琵琶、二弦、三弦、洞箫、拍板、玉嗳十种乐器,其中又有“上四管”与“下四管”之说。“上四管”是指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四种,而这里的琵琶又称为“南琶”,是唐代的遗制,演出时需横抱按奏。“下四管”则声音轻盈,清澈动人。
演出时,舞台上会放置明黄罗伞一把,上书“御前清客”,台前又会挂上两盏殷红宫灯,绣有龙凤纹饰。演奏“上四管”的乐师分处四角,演奏“下四管”的或站或坐于中央。当乐曲悠悠奏起时,仿佛把观众带回三百年前。
南音植根香港
福建南音在上世纪随着福建移民来到香港。福建体育会属下有一个南音组,曾经代表香港到世界各地参加比赛,参与交流活动,例如本地的南音演唱会,以及在泉州举行的第十届国际南音大会唱等。
福建体育会南音组副监事长陈国雄先生指:“南音组于1957年成立,以弘扬南音艺术为己任,多年来不断推动本地南音艺术的发展。”在每个星期日的下午,这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在福建体育会会所练习。
面临式微的命运
跟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福建南音也面临传承的问题。陈国雄先生认为:“年青的一代连闽南话都不会说,别说要他们学习南音。”诚然,长于香港的第二三代福建人,基本已不太会说闽南话。我们可以想象,在缺乏年青一代参与的情况下,南音或会日渐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