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_1203phn013
万里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_1203phn013

部分资料提供:腾讯云游长城小程序

 

万里长城是中国二千多年前先辈留下来的遗址,在1987年晋身为世界文化遗产一员。这座屹立于山岭的遗址,究竟有何价值,让后世爱护、欣赏以及推崇?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长城的评价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将一些断断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长城的确是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但它不是为了打仗而设,而是一个防御体系。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说:“长城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本性。”长城的防御思想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及中华文明的象征。自古以来,长城都与中华民族的统一扯上关系,守卫中华民族、防御外敌入侵是长城的使命,长城与中华民族就好像共同体一样,密不可分。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论述长城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秦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以御匈奴。东起辽沈,西迄临洮,陵山越谷五千余里,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当秦之时代,科学未发明也,机器未创造也,人工无今日之多也,物力无今日之宏也,工程之学不及今日之深造也,然竟能成此伟大之建筑者,其道安在?曰:为需要所迫不得不行而已。西谚有云:‘需要者,创造之母也。’秦始皇虽以一世之雄,并吞六国,统一中原;然彼自度扫大漠而灭匈奴,有所未能也,而设边戍以防飘忽无定之游骑,又有不胜其烦也,为一劳永逸之计,莫善于设长城以御之。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之时代矣。”孙中山先生指出若没有长城的防御,中华民族可能早于楚汉时期,已被北狄所灭。

2_1203phn015
孙中山先生撰的《建国方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图片提供:聂鸣/FOTOE)
2_1203phn015

从修建至戍守长城,古人都花了无尽的心血和智慧,展现出勇敢、坚毅与刻苦耐劳的精神,这亦令长城赋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毅不屈的精神意义。经历二千多年不同朝代的历史冲擦,时至今日,长城依然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所在。

 

别以为长城屹立于山岭就没有经济价值,其实从古代至现今,长城都发挥一定的经济作用。秦始皇及明朝的君王主要在中国北部15个省市修建长城,用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保卫中原的农耕地区,从而减少驻军和节省军队经费。同时,古代有了长城,构建了农耕与游牧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类型及生活模式,农耕和游牧文化在长城得以互相交流,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互动的过程中,不断互相吸收。长城所在之处,都能带动沿线的经济发展,刺激了边陲地区的经济。例如在秦汉时期,长城地区出现大规模移民迁至,人数多达十多万人以上。现今,长城自开放给游客参观以来,亦带动了周边的经济活动,旅游设施涌现,改善长城沿线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在文学价值方面,长城亦是不少文人爱舞文弄墨的题材,著名的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唐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和宋代陆游的《古意》:“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的诗句,传颂千古,长城为中国文学留下佳作连连。

上载日期:
2023年01月0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