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大胆创新的〈童心说〉

202112phn021_01
李贽提出的“童心说”是他的文艺思想核心(图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202112phn021_01

李贽针对理学的虚伪和拟古的不良文风,提出了“童心说”。“童心说”既是李贽文艺理论的思想核心,也是他的文艺批评观点的理论基石。所谓“童心”即写作诗文要有真情实感。〈童心说〉一文见于李贽《焚书》卷三。《焚书》初刻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重刻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是李贽晚年的著作。〈童心说〉一文思想激进,见解大胆,锋芒锐利,笔力纵横,读来酣畅淋漓,令人拍案叫绝。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在〈童心说〉一文中,李贽主张诗文创作必须有真心,去假存真,表达现实生活中人的真实感情。他指出,理学家所说的“多读书,识义理”是障蔽童心的闻见道理,都是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满场是假,无所不假。至于理学家所吹捧的“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臣子对统治者的赞美之语,就是迂阔门徒、懵懂弟子对师说的杂乱记录。就算这些书都是圣人的话,也不是“万世之至论”。其批判的锋芒直指儒学经典、儒家圣贤和理学家们的传统教条。

202112phn022_01
李贽认为文艺创作应出自“童心”(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12phn022_01

李贽反对把文艺当作道学的传声筒,认为天下最好的文章,都出自“童心”,评价作品,应当以“童心”为准绳,不应以时势先后为标准。“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否定了贵古贱今的观点,批判了明代复古主义风气。他认为好文章不分古今,自然也不分体裁格式,只要真实,诗文、辞赋、传奇、杂剧都是好作品。从这点出发,李贽冲破了正统文人的偏见,反对轻视通俗文学的倾向,给小说、戏曲文学应有的地位。

 

〈童心说〉探讨的是人的本性问题。人本来是真诚的,人性都是纯真的,“苟童心常存,则……无人不文”是后天的浸染使人变得虚假。李贽的这些观点包含着人的自觉在内,具有民主主义色彩,是对理学压抑人性的专制的一种强烈反响,具有反传统的进步意义。

 

“唐宋派”和前此的许多文论,总是把儒家的道统看作文的根本和中心,认为作家的创作必本乎道,而李贽却认为创作的根本问题和首要条件是“童心”,是真诚。李贽的〈童心说〉是接受了市民意识的影响,具有民主的进步思想。提出这思想,在古代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内容和形式上,李贽要求文学要创新,要求“创制体格文字”,与那种“以假人假言”、矫揉造作的理学文字相对立。李贽以鲜明的立场,反对复古派和道学家的文艺观点,开了“公安派”的先河。他同时指出后代优秀的戏曲、小说“皆古今至文”,他的这些崭新的观点对汤显祖、冯梦龙等人有很大影响。

 

但是,李贽脱离开现实社会的影响,抽掉具体的社会性去寻求“人之初”的那种本心,那种原始的心灵状态,这样的人心显然是抽象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李贽的“童心说”,还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9月1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