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2112phn021_01
李贄提出的「童心說」是他的文藝思想核心(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12phn021_01

李贄針對理學的虛偽和擬古的不良文風,提出了「童心說」。「童心說」既是李贄文藝理論的思想核心,也是他的文藝批評觀點的理論基石。所謂「童心」即寫作詩文要有真情實感。〈童心說〉一文見於李贄《焚書》卷三。《焚書》初刻於萬曆十八年(1590年),重刻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是李贄晚年的著作。〈童心說〉一文思想激進,見解大膽,鋒芒銳利,筆力縱橫,讀來酣暢淋漓,令人拍案叫絕。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在〈童心說〉一文中,李贄主張詩文創作必須有真心,去假存真,表達現實生活中人的真實感情。他指出,理學家所說的「多讀書,識義理」是障蔽童心的聞見道理,都是假人說假話,辦假事,寫假文,滿場是假,無所不假。至於理學家所吹捧的「六經」、《論語》、《孟子》,不是史官臣子對統治者的讚美之語,就是迂闊門徒、懵懂弟子對師說的雜亂記錄。就算這些書都是聖人的話,也不是「萬世之至論」。其批判的鋒芒直指儒學經典、儒家聖賢和理學家們的傳統教條。

202112phn022_01
李贄認為文藝創作應出自「童心」(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12phn022_01

李贄反對把文藝當作道學的傳聲筒,認為天下最好的文章,都出自「童心」,評價作品,應當以「童心」為準繩,不應以時勢先後為標準。「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否定了貴古賤今的觀點,批判了明代復古主義風氣。他認為好文章不分古今,自然也不分體裁格式,只要真實,詩文、辭賦、傳奇、雜劇都是好作品。從這點出發,李贄衝破了正統文人的偏見,反對輕視通俗文學的傾向,給小說、戲曲文學應有的地位。

 

〈童心說〉探討的是人的本性問題。人本來是真誠的,人性都是純真的,「苟童心常存,則……無人不文」是後天的浸染使人變得虛假。李贄的這些觀點包含着人的自覺在內,具有民主主義色彩,是對理學壓抑人性的專制的一種強烈反響,具有反傳統的進步意義。

 

「唐宋派」和前此的許多文論,總是把儒家的道統看作文的根本和中心,認為作家的創作必本乎道,而李贄卻認為創作的根本問題和首要條件是「童心」,是真誠。李贄的〈童心說〉是接受了市民意識的影響,具有民主的進步思想。提出這思想,在古代文藝理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內容和形式上,李贄要求文學要創新,要求「創制體格文字」,與那種「以假人假言」、矯揉造作的理學文字相對立。李贄以鮮明的立場,反對復古派和道學家的文藝觀點,開了「公安派」的先河。他同時指出後代優秀的戲曲、小說「皆古今至文」,他的這些嶄新的觀點對湯顯祖、馮夢龍等人有很大影響。

 

但是,李贄脫離開現實社會的影響,抽掉具體的社會性去尋求「人之初」的那種本心,那種原始的心靈狀態,這樣的人心顯然是抽象的,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李贄的「童心說」,還是一種唯心主義的人性論。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09-19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