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蔡元培如何倡导美育?

202117phn029_01
北京大学内的蔡元培塑像(图片提供:董文革/FOTOE)
202117phn029_01

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期间,提出美感教育,他解释所谓美感,“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认为美学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养成高尚纯洁的习惯,是完整的人格教育所不能缺乏的,又是达成世界观教育的方法。因为美感有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学有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所以在教育上,应予特别注重。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美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环节,与世界观教育并列于其教育理想中超轶政治的一类。美育自此以教育法规的形式确立起来,德、智、体、群、美“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普遍为教育界所认同。

 

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1917年8月,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讲,并将所讲的内容写成《以美育代宗教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他指出普通之美以外,可大别为崇闳之美(壮美)和都丽之美(优美),“而附丽于崇闳之悲剧,附丽于都丽之滑稽,皆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则其所以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固已足矣。”蔡元培的观点,是舍宗教而易之以纯粹的美育,或者说,把美育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换言之,美育有代替宗教美术功能的作用。宗教人士或以为其意在以美育取代宗教,而不予认同。蔡元培在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大辞书》中提到美育时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在《美育与人生》一文中,蔡元培指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就有待陶养,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所以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遍职业,以应利用厚生的需要;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

 

蔡元培又在《美育》一文中谈到,美学的设备,可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学校课程中如游戏、音乐、图画、手工等,本就是直接的美育,而其他语言与自然、历史之课程,亦多足以引起美感。例如地理学上各方的名胜,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的人物及其事迹,无不于智育作用中含有美育的元素。家庭居室方面,不问华贵和质素,“其最必要而为人人所能行者,清洁与整齐”。社会的改良,以市乡为立足点,设动物园、美术馆、历史博物馆、民族学博物馆、音乐院、剧院、电影院。“每年遇国庆日,或本市本乡之纪念日,则于正式祝典以外,并可有市民极端欢娱之表示,然亦有一种不能越过之制限,盖文明人无论何时,总不容有无意识之举动也。”结语强调:“美育之道,不达到市乡悉为美化,则虽学校、家庭尽力推行,而其所受环境之恶影响,终为阻力。故不可不以美化市乡为最重要之工作也。”

 

对于美学,蔡元培自己是身体力行的。1921年10月的新学期开始,他在北京大学讲授美学课程。1924年蔡元培一家人在法国,夫人周峻进巴黎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女儿蔡威廉则进里昂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留法学生刘既漂、林风眠等筹办旅欧中国美术展览会,推举蔡元培为名誉会长。同年,蔡元培还在法国斯太司埠举行的中国美术讲演会上发表演说。

202117phn030_01
蔡元培与林风眠雕像,浙江杭州西湖孤山。(图片提供:尤亚辉/FOTOE)
202117phn030_01

1927年,蔡元培就任大学院院长,提出“使教育科学化、劳动化、艺术化”的教育方针,并与林风眠、杨杏佛、萧友梅等提议创办国立艺术大学。1931年他发表的《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一文,回顾了这方面的进展。

 

倡导美育之余,蔡元培也热衷于提携美术家,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两位名家——刘海粟与徐悲鸿都得力于蔡元培的辅助。刘海粟说蔡元培是他的恩师,是上海美专的精神领袖。蔡元培于提高科学质量、改革学制等方面,认真地承担了上海美专校董会主席的职责。徐悲鸿则获蔡元培聘任为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导师,此后他得以公费留学法国也是蔡元培为他争取的机会。徐悲鸿回国后,蔡元培又举荐他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由此可见,蔡元培由提倡美育到培养专才,一以贯之。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5月04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