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0123ph006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时的炮兵阵地
0123ph006

在新文化运动薰陶下,学生关怀国家的热情高涨。社会矛盾尖锐,加上各种政治思潮涌入,各派政治力量纷纷上场角力。中国知识阶层素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加上新文化运动对公民权利的启迪,为五四爱国运动埋下思想火种。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正义要求被拒绝,触发了这场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上街示威游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要求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场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历时两个月,席卷全国,成为近代中国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新文化运动进入高潮,科学与民主成了众所周知的公理,白话文逐步取代文言成为主要的书面语,一系列现代文化艺术和学术移植到中国。

0123ph005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法国(左一及左二)、英国(中)、意国(右一及右二)元首在商讨议和大纲
0123ph005

1897年11月,德国借口两个传教士在山东被杀,派军舰占领了胶州湾(后改名青岛),第二年3月强迫清政府签约,将胶州湾为德租借地,并据有修筑胶济(济南)铁路和开采沿线30公里矿产的权利。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政府宣告中立,1917年,加入以法、英、美为首的协约国,向以德国为首的冋盟国宣战。日本则加入英、法阵营对德作战,于8月15日向德发出最后通牒,索取胶州湾,23日并派兵占领,接收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直至大战结束,日本仍不肯交还。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14条主张,包括:外交公开、公海航行自由、除却关于经济的障碍物,普及利益予爱和平的国家、缩小武装至最低限额、对于殖民地之处置,须推心置腹,以绝对公道为原则、组织国际联合会,各国相互保障其政治自由和土地统辖权,国无大小,均享同等之权利等。舆论普遍认为,这演说为协约国战胜是公理的胜利这信念,增添了佐证。中国人更是欢欣鼓舞,不少人跑到美国使馆前高呼:“威尔逊大总统万岁!”

0123ph008
1918年底,北京举行一战结束的盛大庆典
0123ph008

中国人更是欢欣鼓舞,不少人跑到美国使馆前高呼:“威尔逊大总统万岁!”在大战结束,一片“公理战胜”的欢呼声中,加上威尔逊14条主张的鼓舞,中国政府和人民幻想通过巴黎和会不但收回山东权益,而且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七项要求:1.废弃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2.撤退外国军队、巡警;3.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4.撤销领事裁判权;5.归还租借地;6.归还租界;7.关税自由权。后来又加了一项:取消1915年袁世凯政府签订的“中日二十一条”。和会进程却给中国代表团迎头泼来一盆冷水。列强代表说这八项要求与和会无关,不予讨论。至于山东问题,英法主张承认现状,保持日本既得权益。美国则主张由德国交给五国,然后归还中国。日本则说,这个问题中日之间已经解决,它拿出的证据是段祺瑞政府授权驻日公使章宗祥与日本政府换文,“欣然同意”日本“关于山东省诸问题”的提议。于是,对德和约便把日本对山东的要求,也写进文本里。而在列强压力下,段祺瑞政府竟然准备签署。

0123ph007
青岛石刻,左上方写1897年德国占领后所刻的山鹰国徽,右侧为1914年日本占领后刻下的日文记载
0123ph007

从1919年1月巴黎和会开幕起,国内各报刊就密切注视会议进程,一再揭露列强的蛮横,民众早就热血沸腾。4月末,以民间人士身份在巴黎协助中国代表团的梁启超给国民外交协会来电:“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署名”。他的亲家林长民(林徽茵之父)读后便于5月2日在《晨报》上发文高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此噩耗前两日仆即闻之,今得梁任公电,乃证实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0123ph009
1919年1月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的巴黎和会
0123ph009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从总统府那里得知中国在和会上失败的消息后,5月2日便转告学生,并指出这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号召大家奋起救国。刚好有些学生在《国民》杂志社(这份杂志对新文化运动贡献不大,但成员如张国焘、段锡朋等后来成了名人)开会,得悉噩耗,便发起5月3日晚在北大法科大礼堂开学生大会。当晚除北大一千多学生外,还有北京高等师范等学校的代表及热心人士参加,决定第二天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除了少数政府官员,举国上下几乎异口同声,反对日本的无理要求,反对西方列强偏袒日本。即使赞成在和约上签字的徐世昌、段祺瑞之流,也不敢否认日本侵犯了中国主权,和约是不公平的,不过两害相权取其轻,委屈签字对中国有好处,大家都签字,“我国若不及时签字,与列国一致行动,岂非自处于孤立之地位……一切权力,必至抛弃矣。”

上载日期:
2022年10月19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