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蔡元培如何倡導美育?

202117phn029_01
北京大學內的蔡元培塑像(圖片提供:董文革/FOTOE)
202117phn029_01

蔡元培擔任教育總長期間,提出美感教育,他解釋所謂美感,「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樑。」認為美學可以陶冶人的性情,養成高尚純潔的習慣,是完整的人格教育所不能缺乏的,又是達成世界觀教育的方法。因為美感有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見;美學有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顧忌,所以在教育上,應予特別注重。在他的教育思想體系中,美育是一個重要的組成環節,與世界觀教育並列於其教育理想中超軼政治的一類。美育自此以教育法規的形式確立起來,德、智、體、群、美「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普遍為教育界所認同。

 

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1917年8月,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學會演講,並將所講的內容寫成《以美育代宗教說》,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他指出普通之美以外,可大別為崇閎之美(壯美)和都麗之美(優美),「而附麗於崇閎之悲劇,附麗於都麗之滑稽,皆足以破人我之見,去利害得失之計較,則其所以陶養性靈,使之日進於高尚者,固已足矣。」蔡元培的觀點,是捨宗教而易之以純粹的美育,或者說,把美育從宗教中解放出來。

 

換言之,美育有代替宗教美術功能的作用。宗教人士或以為其意在以美育取代宗教,而不予認同。蔡元培在193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教育大辭書》中提到美育時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與人互相關係,莫大乎行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適當之行為,即以德育為中心是也。……所以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

 

在《美育與人生》一文中,蔡元培指出「人人都有感情,而並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由於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為強,就有待陶養,陶養的作用,叫做美育。「所以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種普遍職業,以應利用厚生的需要;而於工作的餘暇,又不可不讀文學、聽音樂、參觀美術館,以謀知識與感情的調和,這樣,才算是認識人生的價值了。」

 

蔡元培又在《美育》一文中談到,美學的設備,可分為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學校課程中如遊戲、音樂、圖畫、手工等,本就是直接的美育,而其他語言與自然、歷史之課程,亦多足以引起美感。例如地理學上各方的名勝,歷史學上各時代偉大與都雅的人物及其事跡,無不於智育作用中含有美育的元素。家庭居室方面,不問華貴和質素,「其最必要而為人人所能行者,清潔與整齊」。社會的改良,以市鄉為立足點,設動物園、美術館、歷史博物館、民族學博物館、音樂院、劇院、電影院。「每年遇國慶日,或本市本鄉之紀念日,則於正式祝典以外,並可有市民極端歡娛之表示,然亦有一種不能越過之制限,蓋文明人無論何時,總不容有無意識之舉動也。」結語強調:「美育之道,不達到市鄉悉為美化,則雖學校、家庭盡力推行,而其所受環境之惡影響,終為阻力。故不可不以美化市鄉為最重要之工作也。」

 

對於美學,蔡元培自己是身體力行的。1921年10月的新學期開始,他在北京大學講授美學課程。1924年蔡元培一家人在法國,夫人周峻進巴黎美術專科學校學習,女兒蔡威廉則進里昂美術專科學校學習。留法學生劉既漂、林風眠等籌辦旅歐中國美術展覽會,推舉蔡元培為名譽會長。同年,蔡元培還在法國斯太司埠舉行的中國美術講演會上發表演說。

202117phn030_01
蔡元培與林風眠雕像,浙江杭州西湖孤山。(圖片提供:尤亞輝/FOTOE)
202117phn030_01

1927年,蔡元培就任大學院院長,提出「使教育科學化、勞動化、藝術化」的教育方針,並與林風眠、楊杏佛、蕭友梅等提議創辦國立藝術大學。1931年他發表的《二十五年來中國之美育》一文,回顧了這方面的進展。

 

倡導美育之餘,蔡元培也熱衷於提攜美術家,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兩位名家——劉海粟與徐悲鴻都得力於蔡元培的輔助。劉海粟說蔡元培是他的恩師,是上海美專的精神領袖。蔡元培於提高科學質量、改革學制等方面,認真地承擔了上海美專校董會主席的職責。徐悲鴻則獲蔡元培聘任為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會導師,此後他得以公費留學法國也是蔡元培為他爭取的機會。徐悲鴻回國後,蔡元培又舉薦他擔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由此可見,蔡元培由提倡美育到培養專才,一以貫之。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5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