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晚清动荡政局中的蔡元培

202117phn008_01
蔡元培像,北京蔡元培故居。(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17phn008_01

蔡元培从北京卸职南归时,绍兴绅士徐树兰正好办了一所中西学堂,推荐他做学堂监督(校长),这是蔡元培服务于新式学校的开始。学校分为三斋,略如日后的高小、初中和高中一年级,所教的内容有中国的旧学,也有西洋学科和英文、法文、日文。后来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是第一斋的小学生。不过在学堂里,新旧两派教员的对立很明显,属旧派的徐树兰出面干涉,被认为袒护新派的蔡元培因而辞职。

 

蔡元培离开中西学堂后,仍一心为教育事业奔走,他在晚清时期的教育工作经历,成为他后来带领中国新教育的磨炼。此后蔡元培曾为绍兴侨农创建小学,并任嵊县剡山书院院长一年,及任上海澄衷学堂代理总理,1901年又任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上海南洋公学是交通大学前身,包括小学、中学和高等专门学堂,“特班”录取四十二名在传统教育下成长而又有志于西学的读书人(以秀才、举人居多),授以外国语言及经世之学,成绩优异者保送“经济特科”,这是清朝在科举取士的常科外,由特诏形式来甄别特殊人才的一次考试。当时蔡元培三十五岁,已逐渐建立新学人士的形象,在上海文教界活跃起来,他赏识的学生,有邵力子、胡仁源、黄炎培等。

202117phn009_01
南洋公学是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新式学堂,今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17phn009_01

1902年蔡元培发起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同年11月发生南洋公学退学风潮,蔡元培辞职,与中国教育会商议,帮助学生成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亦于此时成立。退学的部分学生经蔡元培介绍跟从天主教神父马相伯学习,马相伯以此为基础,创立震旦学院,后来演变成为震旦大学,是上海复旦大学的先导。

bulb

南洋公学退学风潮

又称“墨水瓶事件”,是近代上海发生的第一起学潮。事件起因是中院五班的文科教习郭镇瀛见到讲台上放着一只灌满清水的墨水瓶,认定学生意在讽刺他胸无点墨,遂执意要求校方开除伍正钧等三名无辜学生,结果引发众怒,导致二百余人集体退学。

1903年,《苏报》邀蔡元培、吴稚晖、章炳麟(太炎)等轮流撰写论说,报馆资助学社经费作为报酬。当时激进人士每每把革命和排满混为一谈,蔡元培在报上发表《释仇满》,认为满人血统与汉族混杂既久,其语言文字风俗亦已为汉族所同化,只要满人自觉并放弃其特权,汉人决无仇视满人的必要。他企图说明满汉间的矛盾是政治上而非种族上,反对持种族之见以言仇满的激烈主张。

 

但情况急转直下,蔡元培因爱国学社与中国教育会冲突日甚,大感失望,转赴青岛。之后,章太炎和邹容由于在报上发表鼓动革命的文章,被清廷逮捕,分别判监三年和两年,是为“苏报案”。蔡元培返回上海,适逢俄人进兵奉天,于是办了名为《俄事警闻》日报,日俄战争爆发后,改为《警钟日报》。该报后因鼓吹革命被封。

202117phn010_01
蔡元培等人创办的《俄事警闻》日报(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17phn010_01

1905年,蔡元培在上海加入中国同盟会,由黄兴主盟。黄兴擕带孙中山委任书,委任蔡元培为上海分会会长。蔡元培毕竟是读书人出身,希望从教育、文化和思想方面着手来刷新中国。他曾参与相关活动,但自谓“在上海所图皆不成,意颇倦”,不免感到失落。因此,改换环境的愿望愈来愈强烈。

 

1906年秋,蔡元培听闻清政府有意派遣编修、检讨出洋留学之议,决定进京销假,申请留学欧洲。赴北京前他对学生黄炎培说,救中国必以学,德国学术为世界之最,所以希望到德国留学。

 

由于愿意远赴欧洲的人数太少,政府又绌于经费,所以悉数派去日本,蔡元培只好留待下次机会,临时被聘为译学馆教习,讲授国文及西洋史。译学馆后来归并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所以他此次短期任职,是第一次服务北京大学。

 

次年,清政府派孙宝琦出使德国,孙宝琦允每月资助蔡元培学费三十两,商务印书馆又与他订定每月送编译费百元,基本生活费用问题既已解决,蔡元培于是随孙宝琦赴德。六月初乘火车由天津、山海关至沈阳,再取道哈尔滨,月底乘俄国火车开行,途经莫斯科小憩数日,七月中抵达德国首都柏林。当时蔡元培四十一岁,是个年纪稍大的中年留学生。待他回国时,中国已发生巨变。

202117phn011_01
德国留学期间的蔡元培(图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202117phn011_01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5月04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