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晚清動盪政局中的蔡元培

202117phn008_01
蔡元培像,北京蔡元培故居。(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17phn008_01

蔡元培從北京卸職南歸時,紹興紳士徐樹蘭正好辦了一所中西學堂,推薦他做學堂監督(校長),這是蔡元培服務於新式學校的開始。學校分為三齋,略如日後的高小、初中和高中一年級,所教的內容有中國的舊學,也有西洋學科和英文、法文、日文。後來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蔣夢麟,是第一齋的小學生。不過在學堂裏,新舊兩派教員的對立很明顯,屬舊派的徐樹蘭出面干涉,被認為袒護新派的蔡元培因而辭職。

 

蔡元培離開中西學堂後,仍一心為教育事業奔走,他在晚清時期的教育工作經歷,成為他後來帶領中國新教育的磨煉。此後蔡元培曾為紹興僑農創建小學,並任嵊縣剡山書院院長一年,及任上海澄衷學堂代理總理,1901年又任上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上海南洋公學是交通大學前身,包括小學、中學和高等專門學堂,「特班」錄取四十二名在傳統教育下成長而又有志於西學的讀書人(以秀才、舉人居多),授以外國語言及經世之學,成績優異者保送「經濟特科」,這是清朝在科舉取士的常科外,由特詔形式來甄別特殊人才的一次考試。當時蔡元培三十五歲,已逐漸建立新學人士的形象,在上海文教界活躍起來,他賞識的學生,有邵力子、胡仁源、黃炎培等。

202117phn009_01
南洋公學是盛宣懷在上海創辦的新式學堂,今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17phn009_01

1902年蔡元培發起中國教育會並任會長。同年11月發生南洋公學退學風潮,蔡元培辭職,與中國教育會商議,幫助學生成立愛國學社,愛國女學亦於此時成立。退學的部分學生經蔡元培介紹跟從天主教神父馬相伯學習,馬相伯以此為基礎,創立震旦學院,後來演變成為震旦大學,是上海復旦大學的先導。

bulb

南洋公學退學風潮

又稱「墨水瓶事件」,是近代上海發生的第一起學潮。事件起因是中院五班的文科教習郭鎮瀛見到講台上放着一隻灌滿清水的墨水瓶,認定學生意在諷刺他胸無點墨,遂執意要求校方開除伍正鈞等三名無辜學生,結果引發眾怒,導致二百餘人集體退學。

1903年,《蘇報》邀蔡元培、吳稚暉、章炳麟(太炎)等輪流撰寫論說,報館資助學社經費作為報酬。當時激進人士每每把革命和排滿混為一談,蔡元培在報上發表《釋仇滿》,認為滿人血統與漢族混雜既久,其語言文字風俗亦已為漢族所同化,只要滿人自覺並放棄其特權,漢人決無仇視滿人的必要。他企圖說明滿漢間的矛盾是政治上而非種族上,反對持種族之見以言仇滿的激烈主張。

 

但情況急轉直下,蔡元培因愛國學社與中國教育會衝突日甚,大感失望,轉赴青島。之後,章太炎和鄒容由於在報上發表鼓動革命的文章,被清廷逮捕,分別判監三年和兩年,是為「蘇報案」。蔡元培返回上海,適逢俄人進兵奉天,於是辦了名為《俄事警聞》日報,日俄戰爭爆發後,改為《警鐘日報》。該報後因鼓吹革命被封。

202117phn010_01
蔡元培等人創辦的《俄事警聞》日報(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17phn010_01

1905年,蔡元培在上海加入中國同盟會,由黃興主盟。黃興擕帶孫中山委任書,委任蔡元培為上海分會會長。蔡元培畢竟是讀書人出身,希望從教育、文化和思想方面着手來刷新中國。他曾參與相關活動,但自謂「在上海所圖皆不成,意頗倦」,不免感到失落。因此,改換環境的願望愈來愈強烈。

 

1906年秋,蔡元培聽聞清政府有意派遣編修、檢討出洋留學之議,決定進京銷假,申請留學歐洲。赴北京前他對學生黃炎培說,救中國必以學,德國學術為世界之最,所以希望到德國留學。

 

由於願意遠赴歐洲的人數太少,政府又絀於經費,所以悉數派去日本,蔡元培只好留待下次機會,臨時被聘為譯學館教習,講授國文及西洋史。譯學館後來歸併於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所以他此次短期任職,是第一次服務北京大學。

 

次年,清政府派孫寶琦出使德國,孫寶琦允每月資助蔡元培學費三十兩,商務印書館又與他訂定每月送編譯費百元,基本生活費用問題既已解決,蔡元培於是隨孫寶琦赴德。六月初乘火車由天津、山海關至瀋陽,再取道哈爾濱,月底乘俄國火車開行,途經莫斯科小憩數日,七月中抵達德國首都柏林。當時蔡元培四十一歲,是個年紀稍大的中年留學生。待他回國時,中國已發生巨變。

202117phn011_01
德國留學期間的蔡元培(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17phn011_01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05-04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