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宋学中的范仲淹

202116phn022_01
山东青州范公亭公园三贤祠内范仲淹塑像(图片提供:聂鸣/FOTOE)
202116phn022_01

所谓宋学,是指儒学发展至宋代,其治学的特色和形成的思潮、学风与前代有所区别,开创了新的局面及成就,从而成为一门新的学问。朱熹曾说宋朝道(理)学兴盛是有其所来自之故,要始于范仲淹以来的“好议论”,又如孙复、胡瑗、石介诸人,到后来才有周敦颐、程颐、张载等。其中孙、胡、石共为宋初三先生,都是范仲淹门下的贤士。所以在朱熹看来,讲义理的宋学应是以范仲淹为开端,加上宋初三先生同样讲述这“好议论”,开创为理学的先声。

 

新儒士的带头人

范仲淹三十七岁时任职西溪盐监官,在《奏上时务疏》有“救文弊”的主张。这是他承继唐代韩愈、柳宗元到宋初柳开等的古文提倡,比尹洙、石介、欧阳修的力倡古文运动还要早十年左右,他可说也是古文运动的先行者之一。他倡古文要文以载道、言之有物,均是宋学的亮点。

 

范仲淹在主持应天府学时,接济孙复,又教授他《春秋》学,而后孙复又往泰山苦读,与胡瑗为同学,又有石介来拜为弟子求学。胡瑗、石介、李觏都受到范仲淹礼聘、推荐往中央、地方学府讲学,为的是向学生论说义理之学。和范仲淹同样有志于义理学术的还有韩琦、欧阳修,而李觏、富弼、张方平等在《宋元学案》上被列为范仲淹门人,他们也是庆历新政的参与或支持者,看来范仲淹倡导的宋学风气和政治改革的精神颇能相符,使文风、学风、政风结合,说范仲淹是当时新儒士群体的领导人物亦不为过。

bulb

《宋元学案》

由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始作,后其子和几位弟子续作和补述完成。全书详细记述了宋元时代的学派源流,介绍了各派的学说思想并略加论断。

202116phn023_01
古籍《宋元学案》,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刊本,中国书院博物馆。(图片提供:左冬辰/FOTOE)
202116phn023_01

范仲淹学术的要义

论学术通常以著作来衡量,范仲淹在这方面没有具体完整的专门之作,也缺乏较多的论说,因此每言及此,并不受重视。据《宋史》所载他的传记,说他是通经博学而专长在《易》,他留下的有《易义》一篇,解释二十多个卦义,还有几篇文赋写出《易》理的心得,可能对周敦颐的太极图有所影响。最显著的是他掌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易》义,作为新政必行的原理。

202116phn024_01
《范文正公文集》,上海中华书局据宋本影印,中国书院博物馆。(图片提供:左冬辰/FOTOE)
202116phn024_01

对于《中庸》,他也有所论述。范仲淹在陕西守边时曾接见少年喜好谈兵的张载,范仲淹见他有远大气象,就劝他读《中庸》,说儒士自有道义可为乐事,何须去谈兵术谋略。后来张载果然成为理学大儒,故《宋元学案》说范仲淹指导张载“入圣人之室”。范仲淹曾作《南京府学朱从道名述》,解说“从道”之名的意义,全文就《中庸》“率性之谓道”开始,说修身、齐家、礼、义、信、仁和诚明、中和的关系,又含有内圣外王的观念在内。文虽短但意涵长,而《中庸》正是后来理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体悟义理微妙之所在。范仲淹既然着意于此,就有对新儒学开端之实,也是理学家们喜谈孔颜乐处的先声。

 

《春秋》大义中“尊王攘夷”为范仲淹所重,他曾教孙复《春秋》学,启发孙复钻研成名儒。而他所作《说春秋序》文中可清楚看到尊王、行王道、整理治道等要义。其他文章中指出《春秋》是名教之书,用意在于鼓励天下,又主张读经书不必拘泥于注疏,直探经书的本来面目。他的通经致用或者明体达用是学术的要义,其自身的实践都在一生经历中表现出来。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3月3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