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宋學中的范仲淹

202116phn022_01
山東青州范公亭公園三賢祠內范仲淹塑像(圖片提供:聶鳴/FOTOE)
202116phn022_01

所谓宋學,是指儒學發展至宋代,其治學的特色和形成的思潮、學風與前代有所區別,開創了新的局面及成就,從而成為一門新的學問。朱熹曾說宋朝道(理)學興盛是有其所來自之故,要始於范仲淹以來的「好議論」,又如孫復、胡瑗、石介諸人,到後來才有周敦頤、程頤、張載等。其中孫、胡、石共為宋初三先生,都是范仲淹門下的賢士。所以在朱熹看來,講義理的宋學應是以范仲淹為開端,加上宋初三先生同樣講述這「好議論」,開創為理學的先聲。

 

新儒士的帶頭人

范仲淹三十七歲時任職西溪鹽監官,在《奏上時務疏》有「救文弊」的主張。這是他承繼唐代韓愈、柳宗元到宋初柳開等的古文提倡,比尹洙、石介、歐陽修的力倡古文運動還要早十年左右,他可說也是古文運動的先行者之一。他倡古文要文以載道、言之有物,均是宋學的亮點。

 

范仲淹在主持應天府學時,接濟孫復,又教授他《春秋》學,而後孫復又往泰山苦讀,與胡瑗為同學,又有石介來拜為弟子求學。胡瑗、石介、李覯都受到范仲淹禮聘、推薦往中央、地方學府講學,為的是向學生論說義理之學。和范仲淹同樣有志於義理學術的還有韓琦、歐陽修,而李覯、富弼、張方平等在《宋元學案》上被列為范仲淹門人,他們也是慶曆新政的參與或支持者,看來范仲淹倡導的宋學風氣和政治改革的精神頗能相符,使文風、學風、政風結合,說范仲淹是當時新儒士群體的領導人物亦不為過。

bulb

《宋元學案》

由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黃宗羲始作,後其子和幾位弟子續作和補述完成。全書詳細記述了宋元時代的學派源流,介紹了各派的學說思想並略加論斷。

202116phn023_01
古籍《宋元學案》,清光緒五年(1879年)重刊本,中國書院博物館。(圖片提供:左冬辰/FOTOE)
202116phn023_01

范仲淹學術的要義

論學術通常以著作來衡量,范仲淹在這方面沒有具體完整的專門之作,也缺乏較多的論說,因此每言及此,並不受重視。據《宋史》所載他的傳記,說他是通經博學而專長在《易》,他留下的有《易義》一篇,解釋二十多個卦義,還有幾篇文賦寫出《易》理的心得,可能對周敦頤的太極圖有所影響。最顯著的是他掌握「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易》義,作為新政必行的原理。

202116phn024_01
《范文正公文集》,上海中華書局據宋本影印,中國書院博物館。(圖片提供:左冬辰/FOTOE)
202116phn024_01

對於《中庸》,他也有所論述。范仲淹在陝西守邊時曾接見少年喜好談兵的張載,范仲淹見他有遠大氣象,就勸他讀《中庸》,說儒士自有道義可為樂事,何須去談兵術謀略。後來張載果然成為理學大儒,故《宋元學案》說范仲淹指導張載「入聖人之室」。范仲淹曾作《南京府學朱從道名述》,解說「從道」之名的意義,全文就《中庸》「率性之謂道」開始,說修身、齊家、禮、義、信、仁和誠明、中和的關係,又含有內聖外王的觀念在內。文雖短但意涵長,而《中庸》正是後來理學的核心思想之一,體悟義理微妙之所在。范仲淹既然着意於此,就有對新儒學開端之實,也是理學家們喜談孔顏樂處的先聲。

 

《春秋》大義中「尊王攘夷」為范仲淹所重,他曾教孫復《春秋》學,啟發孫復鑽研成名儒。而他所作《說春秋序》文中可清楚看到尊王、行王道、整理治道等要義。其他文章中指出《春秋》是名教之書,用意在於鼓勵天下,又主張讀經書不必拘泥於註疏,直探經書的本來面目。他的通經致用或者明體達用是學術的要義,其自身的實踐都在一生經歷中表現出來。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3月3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