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道德从何而来?

202120phn006_01
江苏省南京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书刻《道德经》(图片提供:刘建华/FOTOE)
202120phn006_01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燕国王高云对身边两个侍卫最为信任,亦对这两人非常好,经常赏赐他们厚礼,但这两人贪得无厌,满口怨言,觉得燕王何德何能,为何总要向他下跪。最后两人持剑入宫,杀了燕王。这两位恩将仇报的侍卫,被世人评为缺德之人。缺德即是无道德。你又有否被人骂过无道德呢?究竟道德从可而来?道德和伦理是怎样关系?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通过社会舆论、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别人的行为,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伦理属人际层面,涉及规范、制度、风俗,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道德属个人层面,着重个人行为的规范,涉及自我要求。道德是以伦理关系为基础。 中国一向崇尚儒家思想,儒家道德的教化就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儒家伦理观念也成为道德的思想核心。古代通常用三纲五常、《三字经》等作为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202120phn007_01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街子古镇华阳国志馆内的《三字经》书简(图片提供:谭伟/FOTOE)
202120phn007_01

在古代中国,先贤把圣人的言论、所学汇集起来称之为经典,如早期由孔子、孟子讲学记录汇编而成的《论语》和《孟子》。之后亦出现许多传世经典,如战国时代荀子的著作,就是结合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本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对治国理政、人伦道德和礼仪文明作讨论。

 

自汉代以来,儒家文化一直是主流思想,儒家伦理观念也由此成为道德的思想核心。《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刘邦称帝后,大夫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称道《诗》、《书》的好处。刘邦觉得烦厌,反称自己靠武力得天下,用不着《诗》、《书》的道理。陆贾争辩说:得天下虽凭武力,但不能以武力治天下;儒家经典中的教化内容,才是治国的根本。陆贾是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汉朝建立之初,实行“黄老无为”之治,陆贾继承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强调以仁义为本,以刑罚为用。

 

汉初,经历“文景之治”,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但由于“无为而治”的政策比较放任,导致豪强兼并土地、王国势力坐大的情况非常严重,社会出现矛盾;同时,西北的匈奴族屡次入侵,威胁汉朝政权。因此,强化中央集权的管治成为当务之急。汉武帝时,研治《春秋》“公羊学”的董仲舒针对当时局势,继承并发展先秦儒家的思想,以及吸收汉初政客的治国主张,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社会教化伦理体系。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天具有道德意志,能透过各种异象指导人们的善恶,这是把伦理道德神圣及绝对化。同时,君主的重要职责是秉承天意,教化万民,使其遵循纲常伦理,最终成为善民。董仲舒亦认为要施行社会教化,必须依赖那些既掌握儒家治道,又具备道德修养的“经明行修”之士,把儒家的经学和道德观念作为做官的标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不仅确立了汉朝儒家独尊的地位,更有助推行社会教化政策。

202120phn008_01
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图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202120phn008_01

唐朝建立后,儒家教化传统进一步发展。唐太宗确立“以文治国”的政策取向,崇儒学,施德治,行仁政,施教化,务使风俗淳厚。太宗令国子祭酒孔颖达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作为各级官学的教科书,以及科举考试的范本;又命人刻印《开成石经》,总计儒学经典十二部,提高儒学的地位。随后,唐玄宗曾两度亲注《孝经》,并为其作序,强调“以孝治天下”的主旨,颁行天下。自太宗至玄宗期间,又根据儒家“三礼”制定《贞观礼》、《显庆礼》、《开元礼》等“唐礼”,从社会生活礼仪上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北宋建国后,宋太祖鉴于五代十国时期道德沦落,决心重建伦理纲常,主张“兴文教”,重用儒士。太宗又强调“文德致治”,官员任命必须通晓经籍、礼法和道义。真宗更亲率百官赴曲阜孔庙祭奠,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又命邢昺、孙奭等人校定《十三经正义》,颁行于学宫,作为法定的教科书。

 

宋代理学家阐发理与性、天与人的关系,强调“人伦者,天理也”。南宋理宗淳祐元年( 1241 年),下诏确立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及朱熹为孔孟道统之后继,御制《道统十三赞》,标志着理学的官方地位。

202120phn009_01
宋代《古文孝经》碑局部,重庆大足北山石刻。(图片提供:靖艾屏/FOTOE)
202120phn009_01

明朝时,明太祖虽然出身卑微,但他并没有忽略社会教化,多番诏举儒士,建立儒学正统的管治形象,又于地方上恢复乡饮酒礼,以昭示贵贱尊卑的伦理道德。同时,太祖任命诸儒制定《大明集礼》、《洪武礼制》、《礼仪定制》等十余种礼书,对当时传扬社会礼仪起了很大作用。他又集合儒臣编纂了《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几种儒家学说经籍,作为各级学校教材。

 

清初,统治者进一步彰显儒家教化的传统。顺治十四年(1657年),正式确立孔子“至圣先师”的尊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亲祭孔庙,行三跪九叩礼,自撰祝文和《过阙里诗》,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在大成殿上,定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以阐扬圣教,垂示后世。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2月2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