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道德從何而來?

202120phn006_01
江蘇省南京市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留青竹刻」書刻《道德經》(圖片提供:劉建華/FOTOE)
202120phn006_01

五胡十六國時期,北燕國王高雲對身邊兩個侍衞最為信任,亦對這兩人非常好,經常賞賜他們厚禮,但這兩人貪得無厭,滿口怨言,覺得燕王何德何能,為何總要向他下跪。最後兩人持劍入宮,殺了燕王。這兩位恩將仇報的侍衞,被世人評為缺德之人。缺德即是無道德。你又有否被人罵過無道德呢?究竟道德從可而來?道德和倫理是怎樣關係?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通過社會輿論、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別人的行為,往往代表着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倫理屬人際層面,涉及規範、制度、風俗,是社會對人的要求;道德屬個人層面,着重個人行為的規範,涉及自我要求。道德是以倫理關係為基礎。 中國一向崇尚儒家思想,儒家道德的教化就是中國傳統的道德準則,儒家倫理觀念也成為道德的思想核心。古代通常用三綱五常、《三字經》等作為道德標準,來規範人們的日常行為。

202120phn007_01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街子古鎮華陽國志館內的《三字經》書簡(圖片提供:譚偉/FOTOE)
202120phn007_01

在古代中國,先賢把聖人的言論、所學匯集起來稱之為經典,如早期由孔子、孟子講學記錄匯編而成的《論語》和《孟子》。之後亦出現許多傳世經典,如戰國時代荀子的著作,就是結合當時社會生活的實際,本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宗旨,對治國理政、人倫道德和禮儀文明作討論。

 

自漢代以來,儒家文化一直是主流思想,儒家倫理觀念也由此成為道德的思想核心。《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劉邦稱帝後,大夫陸賈經常在劉邦面前稱道《詩》、《書》的好處。劉邦覺得煩厭,反稱自己靠武力得天下,用不着《詩》、《書》的道理。陸賈爭辯說:得天下雖憑武力,但不能以武力治天下;儒家經典中的教化內容,才是治國的根本。陸賈是漢代第一位力倡儒學的思想家。漢朝建立之初,實行「黃老無為」之治,陸賈繼承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強調以仁義為本,以刑罰為用。

 

漢初,經歷「文景之治」,社會經濟有較大發展,但由於「無為而治」的政策比較放任,導致豪強兼併土地、王國勢力坐大的情況非常嚴重,社會出現矛盾;同時,西北的匈奴族屢次入侵,威脅漢朝政權。因此,強化中央集權的管治成為當務之急。漢武帝時,研治《春秋》「公羊學」的董仲舒針對當時局勢,繼承並發展先秦儒家的思想,以及吸收漢初政客的治國主張,建立了一套嚴密的社會教化倫理體系。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的觀念,認為天具有道德意志,能透過各種異象指導人們的善惡,這是把倫理道德神聖及絕對化。同時,君主的重要職責是秉承天意,教化萬民,使其遵循綱常倫理,最終成為善民。董仲舒亦認為要施行社會教化,必須依賴那些既掌握儒家治道,又具備道德修養的「經明行修」之士,把儒家的經學和道德觀念作為做官的標準。董仲舒的思想主張,不僅確立了漢朝儒家獨尊的地位,更有助推行社會教化政策。

202120phn008_01
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20phn008_01

唐朝建立後,儒家教化傳統進一步發展。唐太宗確立「以文治國」的政策取向,崇儒學,施德治,行仁政,施教化,務使風俗淳厚。太宗令國子祭酒孔穎達負責編撰《五經正義》,作為各級官學的教科書,以及科舉考試的範本;又命人刻印《開成石經》,總計儒學經典十二部,提高儒學的地位。隨後,唐玄宗曾兩度親注《孝經》,並為其作序,強調「以孝治天下」的主旨,頒行天下。自太宗至玄宗期間,又根據儒家「三禮」制定《貞觀禮》、《顯慶禮》、《開元禮》等「唐禮」,從社會生活禮儀上規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北宋建國後,宋太祖鑑於五代十國時期道德淪落,決心重建倫理綱常,主張「興文教」,重用儒士。太宗又強調「文德致治」,官員任命必須通曉經籍、禮法和道義。真宗更親率百官赴曲阜孔廟祭奠,加謚孔子為「玄聖文宣王」;又命邢昺、孫奭等人校定《十三經正義》,頒行於學宮,作為法定的教科書。

 

宋代理學家闡發理與性、天與人的關係,強調「人倫者,天理也」。南宋理宗淳祐元年( 1241 年),下詔確立理學家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及朱熹為孔孟道統之後繼,御制《道統十三贊》,標誌着理學的官方地位。

202120phn009_01
宋代《古文孝經》碑局部,重慶大足北山石刻。(圖片提供:靖艾屏/FOTOE)
202120phn009_01

明朝時,明太祖雖然出身卑微,但他並沒有忽略社會教化,多番詔舉儒士,建立儒學正統的管治形象,又於地方上恢復鄉飲酒禮,以昭示貴賤尊卑的倫理道德。同時,太祖任命諸儒制定《大明集禮》、《洪武禮制》、《禮儀定制》等十餘種禮書,對當時傳揚社會禮儀起了很大作用。他又集合儒臣編纂了《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幾種儒家學說經籍,作為各級學校教材。

 

清初,統治者進一步彰顯儒家教化的傳統。順治十四年(1657年),正式確立孔子「至聖先師」的尊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親祭孔廟,行三跪九叩禮,自撰祝文和《過闕里詩》,親書「萬世師表」匾額,懸掛在大成殿上,定八月二十七日為孔子誕辰,以闡揚聖教,垂示後世。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2月2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