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如何认识无处不在的“伦理”?

202120phn003_01
孔子入周问礼壁画(图片提供:姜永良/FOTOE)
202120phn003_01

“伦理”一词大家听得多,当中的意义你又了解几多?“伦理”在《说文解字》的解释为:“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亦是一种规范。伦理发展至今,可以从不同行业范畴中也见其“身影”,很多行业都有各自的伦理要遵守,如医学伦理、企业伦理、学术伦理等。

 

“伦理”其实在中西方都存在,并非只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汉语中,这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字面意思是“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唐代著名经学家、孔子三十二世孙孔颖达解释为“阴阳万物各有伦类分理者也。”意指把不同的事物、类别区分开来的原则、规范,在此伦理所指不仅限于人事,后来才专指人事。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儒家的伦理观念就是五伦,是以个人为中心发展出来的人际自然关系。

202120phn004_01
晚清粤绣五伦图插屏。五伦指由凤凰、仙鹤、鸳鸯、鹡鸰、黄莺等五种珍禽图案。五伦即五常,以凤凰示君臣之道;仙鹤示父子之道;鸳鸯示夫妇之道;鹡鸰示兄弟之道;黄莺示朋友之道。(图片提供:樊甲山/FOTOE)
202120phn004_01

“五伦”之名,源于儒家,即指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种人际关系,亦称“五常”,乃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核心内容。孔子及孟子认为,如果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每人都尽自己的责任,做好本分,社会就会和谐有序,不会互相攻伐。五伦之道,就是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基本秩序。

 

孔子为何要提倡五伦?因为在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看见当时齐国情况混乱,齐景公只懂奢侈生活,不顾民生困苦,征收重税,大夫陈氏弄权。孔子觉得因为由国君到大臣、由父亲到儿子之间,人人都没有尽自己的本分和责任,才会出现混乱局面。所以当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时,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前一个“君”字是名词,后一个“君”字是动词,即是说做君主的尽君主的本分,做臣子的尽臣子的本分,做父亲的尽父亲的本分,做儿子的尽儿子的本分,每人都做合适、合乎身份、道德之事。据《论语‧颜渊第十二》所载,齐景公听罢孔子所言,便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意思是指“孔子说得极好!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粮食再多,我能吃得到吗?”

202120phn005_01
明代《圣迹之图》──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图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202120phn005_01

不过,孔子其实只向齐景公提出君臣和父子的两种人伦关系,其余的就要透过孟子补上。《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所说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番言论,直至宋代才被称为“五伦”。

 

孔子和孟子对人伦关系的论述,放于现今社会亦很合用,尤其是五伦中家庭人伦占了三席──父子、夫妇、兄弟,若他们能各尽其职,如身为父亲的尽心教导儿女,多与子女沟通;夫妇之间相亲相爱,彼此关怀;兄弟和睦,互相尊重;子女孝顺父母,这样的家庭将必和谐。当然,若当官的能够勤政爱民,身为老师的好好教育下一代,社会自然能够安定繁荣。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2月2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