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如何認識無處不在的「倫理」?

202120phn003_01
孔子入周問禮壁畫(圖片提供:姜永良/FOTOE)
202120phn003_01

「倫理」一詞大家聽得多,當中的意義你又了解幾多?「倫理」在《說文解字》的解釋為:「倫,從人,輩也,明道也;理,從玉,治玉也。」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各種道德準則,亦是一種規範。倫理發展至今,可以從不同行業範疇中也見其「身影」,很多行業都有各自的倫理要遵守,如醫學倫理、企業倫理、學術倫理等。

 

「倫理」其實在中西方都存在,並非只是中國文化的產物。在漢語中,這詞最早見於《禮記‧樂記》:「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字面意思是「一切音樂都產生於人的內心」。唐代著名經學家、孔子三十二世孫孔穎達解釋為「陰陽萬物各有倫類分理者也。」意指把不同的事物、類別區分開來的原則、規範,在此倫理所指不僅限於人事,後來才專指人事。人的行為必須符合一定的社會規範。中國傳統思想以儒家為主,而儒家的倫理觀念就是五倫,是以個人為中心發展出來的人際自然關係。

202120phn004_01
晚清粵繡五倫圖插屏。五倫指由鳳凰、仙鶴、鴛鴦、鶺鴒、黃鶯等五種珍禽圖案。五倫即五常,以鳳凰示君臣之道;仙鶴示父子之道;鴛鴦示夫婦之道;鶺鴒示兄弟之道;黃鶯示朋友之道。(圖片提供:樊甲山/FOTOE)
202120phn004_01

「五倫」之名,源於儒家,即指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種人際關係,亦稱「五常」,乃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的核心內容。孔子及孟子認為,如果一個家庭,一個社會,每人都盡自己的責任,做好本分,社會就會和諧有序,不會互相攻伐。五倫之道,就是國家、社會和家庭的基本秩序。

 

孔子為何要提倡五倫?因為在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看見當時齊國情況混亂,齊景公只懂奢侈生活,不顧民生困苦,徵收重稅,大夫陳氏弄權。孔子覺得因為由國君到大臣、由父親到兒子之間,人人都沒有盡自己的本分和責任,才會出現混亂局面。所以當齊景公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時,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前一個「君」字是名詞,後一個「君」字是動詞,即是說做君主的盡君主的本分,做臣子的盡臣子的本分,做父親的盡父親的本分,做兒子的盡兒子的本分,每人都做合適、合乎身份、道德之事。據《論語‧顏淵第十二》所載,齊景公聽罷孔子所言,便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意思是指「孔子說得極好!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糧食再多,我能吃得到嗎?」

202120phn005_01
明代《聖跡之圖》——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20phn005_01

不過,孔子其實只向齊景公提出君臣和父子的兩種人倫關係,其餘的就要透過孟子補上。《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所說的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這番言論,直至宋代才被稱為「五倫」。

 

孔子和孟子對人倫關係的論述,放於現今社會亦很合用,尤其是五倫中家庭人倫佔了三席——父子、夫婦、兄弟,若他們能各盡其職,如身為父親的盡心教導兒女,多與子女溝通;夫婦之間相親相愛,彼此關懷;兄弟和睦,互相尊重;子女孝順父母,這樣的家庭將必和諧。當然,若當官的能夠勤政愛民,身為老師的好好教育下一代,社會自然能夠安定繁榮。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2月2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