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朱子学说因何在元代兴盛?

声音导航

 

202105phn032_01
朱熹像(图片提供:GUOPING /FOTOE)
202105phn032_01

元代理学发展的线索

理学是宋、元儒学的特色,极具有代表性,往往就用新儒学来概括。而朱熹是集大成者,南宋后期到整个元代,朱子之学几乎又成为儒学的核心及代表了。元代理学发展的路线,可以说是朱子学传授由宋到元主要的几个人物线索。一是北京的赵复和太极书院,传授到姚枢、许衡、窦默等重要儒士,另外同样有北上的砚弥坚,他在地方教学十多年,以刘因、滕安上为著名的受学者。二是浙江金华地区的流派,朱子的女婿弟子黄干,号称得朱子的正统,传授给何基、王柏,三传到元代金履祥,再传给许谦。三是江西地区,由黄干子弟饶鲁传给程若庸,经几传以后到元代吴澄,但他又受陆九渊(象山)的学脉所传,是融合朱、陆学派的少数人物。这些都是极为简略的大要。这种学派、师承、传授、门人、讲友等相当复杂,更不用说他们学说的内容及异同了,在《宋元学案》里大体可以进一步了解。还有要注意的是这些代表人物讲学传授是在各种场域中,不限于仅在学校,他们的学生、弟子日增月广,再传、三传等始能发展。其次是制度的配合最为有效,如各级学校、科举制度等,这些在蒙古统治的元代不是理所当然,而是要极力争取以实现的。除去制度层面了解以朱子学为核心的儒学传播外,还可以从儒士们的学说阐述和工作上,得以知道朱子学的兴盛状况;确立了朱子学说的权威地位。

202105phn033_01
古籍《宋元学案》,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刊本,中国书院博物馆藏品(图片提供:左冬辰/FOTOE)
202105phn033_01

著述上的阐发或模仿

在讨论正统、道统问题上所见较多,都本着朱子《通鉴纲目》义理,论说历史的春秋之法,以是非论正统;不许乱臣贼子的地位,甚至还评论《资治通鉴》以曹魏为正统的失误。在道统上完全遵循朱子所建立的道统观,并以朱子为圣学道统的继承者。对于理学的哲学观点,经学上的论说,小学的解读,四书的义理等,常见对朱子的再度阐发,或者模仿朱子的著述和见解来写作。因此在元代和以后的一些学者曾对这种现象加以批评,说元代在儒学上虽有著述,但都沿袭朱子的意思,并没有什么新意。事实上大体不错,元代儒学有相当的发展,在著作方面虽然不少,但几乎全是朱子学说,缺少创新或者不同于朱子的学说。朱子学高深完备,已集新儒学大成,本难突破,而且元代儒士原意是在于维护儒学的延续及发展,对现成的朱子学加以阐释、解说,使受学之人更加详细明白,在当时的环境中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法。

202105phn034_01
宋代朱熹撰《四书集注》,明刊本,山东博物馆藏品(图片提供:杨兴斌/FOTOE)
202105phn034_01

著述上改正不合朱子之意

尊崇朱子思想为儒学正统的地位,就会有卫道的情绪,于是被认为不合朱子之意的地方就受到修订和补充。通常是认为朱子之后,因各家学说有失去朱子本意的地方,有的舛误,有的泛杂,有的是缺乏完全了解而产生牴悟等等。这种改正并不容易,必须本身对朱子学要有充分了解,其次是要能看出不合或违背的地方,但是否能避免个人的主观认知?这倒是不易解决的问题。所以有元代儒士说:人人都学习朱子学,但是否都真的懂呢?一方面说元代朱子学太过独尊而泛滥,一方面也指出对学说理解的主观性。有些学者、儒士的改正方式是对隐晦不明处加以引申说明,对不完备处再予以补充,对违背处就删除去,务必以朱子本意为标准作出这些方式的改正。

 

其他的几个方面

刊书和译书方面,深通蒙文的赵璧,他翻译宋儒真德秀的《大学衍义》,疏解《四书》供北族人士阅读,以及用《四书》教授当朝显贵。至于其他经、史书部分也有蒙文翻译本供阅读或讲解。在理学方面就以学校和科举所需,因而《四书》、《五经》文史书等,民间刊印普遍,更不用说朱子的著作应是社会中颇为畅销的。元人著述多发扬朱子学,出版许多理学相关书籍,也应受到青睐,但市场的详情还不清楚。

 

说元代儒学全然遵从朱子学,其实也不尽然。像金履祥对《大学》的疏解,朱子《论语》、《孟子》的考证,都有所见而不同于朱子。又如吴澄对《五经》的解说,许谦的《诗经》、《尚书》研究,并不同于朱子学派。他们仍本着宋人的怀疑精神及创发新义的态度,没有随尊朱潮流而浮沉。

202105phn035_01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藏品(图片提供:左冬辰/FOTOE)
202105phn035_01
作者:
上载日期:
2024年01月0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