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何谓元代的华南新儒学?

声音导航

 

202105phn016_0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局部特写,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藏品(图片提供:左冬辰/FOTOE)
202105phn016_01

中国文化的南北学

从大蒙古国的制度文化来讲,有北方文化,包括蒙古、西域文化,以及南方的中国文化。儒学在当时的中国文化里又可区分为南、北学两个方面。北学是指承继于北宋的金代华北儒学,南学是指南宋儒学,而以朱子(朱熹)儒学为代表。因宋代儒学有创新的发展,所以称为新儒学,又称为理学、道学,主要的人物在《宋史‧道学传》中可以看到,它是从北宋开始逐渐形成,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朱子以为他的儒学是承北宋二程子(程颢、程颐)而来,因此这一派的新儒学往往就称为程朱之学。元初蒙古攻金、灭金就开始“借才异代”,启用金代儒学之士,所施行的一些汉法全由北学而来,地方社会各种的教学也仍是以北学为主,南学还没有兴起的契机。

202105phn017_01
朱熹像(图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202105phn017_01

太极书院的启蒙

1235年元太宗攻略南宋,奉命搜求各类人才的杨惟中、姚枢将宋儒赵复等人送往燕京,这里是当时华北汉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史书上说从此北方知道了程、朱之学。华北在金代原有程、朱之学的,而这里是说赵复在华北开始建立有系统的程、朱之学,以及理学的“道统”观念,还有朱子新儒学的循序研习方法。燕京建立的太极书院往往成为理学北传的美谈,赵复在这里传播程、朱学之外,又讲明自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颜、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颐、朱子的道学传承谱系。其后他又游历中原,讲说理学,赠送理学书籍等,扩展了理学的传布。他的理学活动影响了杨惟中、姚枢、许衡、窦默、砚弥坚、刘因等人,他们都在不同的地位与环境中阐扬理学,其中还有些人后来服务于忽必烈的身边。其中许衡后来担任中央国子学的主持人,展开了以朱子学为主体的儒学教育。太极书院似乎成为元代儒学发展上的一个标帜,以及理学启蒙的象征。

202105phn018_01
许衡像(图片提供:裴振喜/FOTOE)
202105phn018_01

新儒学建立道统观念

元代儒学的主流是程、朱之学,就是以集大成的朱子理学为主干。朱子以为代表中国文化的儒学不在于知识性的层面与传授,应在于其中的精义——道。汉、唐以来的儒士,大多不明这个道,徒费精神光阴去研习经史,根本无法得道,而有些儒士或者关注了道,也或者明白了些许道,但仍没有讲明透澈,不能建立有精义的思想,因此朱子要建立道统的观念。道统在朱子之前已有些人谈论,如孟子、韩愈都说圣人的道是由尧、舜、禹等传授下来。讲说道统传授的人物并不一致,有的会纳入汉、唐儒者,在朱子手里就以为他们并未掌握孔、孟之道的真谛,而不宜列入道统的谱系之中。理学家似乎认为道的正统是依人而传,而能任传道者也不过几人而已,朱子新建的谱系就得费心思考,他排选的道统是与新儒学的哲学内涵有关,注意的是“内圣”之学、德性之知,例如说禹传给文、武、周公的是礼、敬、义诸德性,又如说孟子所传的是收放心、集义的德性等,每一代的传递都有儒家思想最精华的内涵德性。朱子建构的新儒学哲学体系并不全依传统的经学而来,与道统观念一样,是由四书之学而来。

202105phn019_01
朱熹著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05phn019_01

先四书后五经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种古典文献,《论语》、《孟子》,分别代表孔、孟之道,《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载有儒家的根本大道。儒学的五经自汉朝以来已奠定它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虽然研习经学始终是读书人基本的传统,但自唐代中期以后渐受到挑战,随着古文运动的兴起,儒学寻求大道的思潮,趋向于复古开新,思想上求儒学新义理,态度上对五经具有怀疑精神。主张探求儒家原始面貌和基本的义理应直接在孔、孟之处,而摆脱五经的束缚才是正确的方向。原来《论语》早在汉代只是小学生基本读物,《孟子》并不受重视,也不具备经典的地位。《大学》、《中庸》附于《礼记》,没有单独的地位,偶受唐宋学者重视而已。二程子开始倡导四书的重要性,以为明白四书的道理,就能明白了经书。朱子说过去想借着经书来通贯理,但若晓得了理,即使没有经书也无妨。

 

朱子说学问须以《大学》为先,用来奠定规模;其次读《论语》,以明瞭根本所在;再次读《孟子》,以得到阐发;再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这是他订的研习儒学的次序,也表现出新儒学的方法论来。由提纲挈领开始,来尽孔、孟的精微,以达到融会贯通,再会极到儒学的旨趣,由之所建立起的大本,就可读天下之书,可论天下之事。

202105phn020_01
《中庸》朱熹章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藏品(图片提供:龙亚辉/FOTOE)
202105phn020_01

下学上达

元代蒙古政权,朴质无文,采取多元文化用来治理国家,并不了解,也不在意中国文化广博高深的理论及思想。在国家治理上重视实用而不喜欢高论说理,这些对于汉文化的存续和儒家发展决不容易。元初的北、南学儒士们都有的共识,就是争取蒙古当权者的支持,同时抵制西域法的势力扩张。儒学如何能支撑这艰巨的工程呢?他们认为一是投身政治,展现实用的功能,取得一定的信任及影响力,这方面儒士们有着相当卓越的表现。其次是认知的灌输,从文教上着手实行教化,直接相关的是文化、教育、科举政策的施行,尤其教育是最先的关键。

 

朱子完成的理学建构正合拿来适用,在有心人如许衡等儒士取朱子发扬孔子所说“下学上达”的意义,先启发小学、四书教育为根本便已足够,其他精微高论的思想,难以教读的五经等,以汉族士人就未必容易研读,更何况北族人士?小学、四书多就洒扫进退的生活化和德行修养的基本性,待人接物的伦理等各方面,有着教育的简要浅显与例证的便宜效果,适用于所有受学者。由下学人事,循序渐进,而上达于天理。

 

作者:
上载日期:
2024年01月0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