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何謂元代的華南新儒學?

聲音導航:

 

202105phn016_01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局部特寫,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藏品(圖片提供:左冬辰/FOTOE)
202105phn016_01

中國文化的南北學

從大蒙古國的制度文化來講,有北方文化,包括蒙古、西域文化,以及南方的中國文化。儒學在當時的中國文化裏又可區分為南、北學兩個方面。北學是指承繼於北宋的金代華北儒學,南學是指南宋儒學,而以朱子(朱熹)儒學為代表。因宋代儒學有創新的發展,所以稱為新儒學,又稱為理學、道學,主要的人物在《宋史‧道學傳》中可以看到,它是從北宋開始逐漸形成,到南宋朱熹集為大成。朱子以為他的儒學是承北宋二程子(程顥、程頤)而來,因此這一派的新儒學往往就稱為程朱之學。元初蒙古攻金、滅金就開始「借才異代」,啟用金代儒學之士,所施行的一些漢法全由北學而來,地方社會各種的教學也仍是以北學為主,南學還沒有興起的契機。

202105phn017_01
朱熹像(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05phn017_01

太極書院的啟蒙

1235年元太宗攻略南宋,奉命搜求各類人才的楊惟中、姚樞將宋儒趙復等人送往燕京,這裏是當時華北漢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史書上說從此北方知道了程、朱之學。華北在金代原有程、朱之學的,而這裏是說趙復在華北開始建立有系統的程、朱之學,以及理學的「道統」觀念,還有朱子新儒學的循序研習方法。燕京建立的太極書院往往成為理學北傳的美談,趙復在這裏傳播程、朱學之外,又講明自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顏、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頤、朱子的道學傳承譜系。其後他又遊歷中原,講說理學,贈送理學書籍等,擴展了理學的傳布。他的理學活動影響了楊惟中、姚樞、許衡、竇默、硯彌堅、劉因等人,他們都在不同的地位與環境中闡揚理學,其中還有些人後來服務於忽必烈的身邊。其中許衡後來擔任中央國子學的主持人,展開了以朱子學為主體的儒學教育。太極書院似乎成為元代儒學發展上的一個標幟,以及理學啟蒙的象徵。

202105phn018_01
許衡像(圖片提供:裴振喜/FOTOE)
202105phn018_01

新儒學建立道統觀念

元代儒學的主流是程、朱之學,就是以集大成的朱子理學為主幹。朱子以為代表中國文化的儒學不在於知識性的層面與傳授,應在於其中的精義——道。漢、唐以來的儒士,大多不明這個道,徒費精神光陰去研習經史,根本無法得道,而有些儒士或者關注了道,也或者明白了些許道,但仍沒有講明透澈,不能建立有精義的思想,因此朱子要建立道統的觀念。道統在朱子之前已有些人談論,如孟子、韓愈都說聖人的道是由堯、舜、禹等傳授下來。講說道統傳授的人物並不一致,有的會納入漢、唐儒者,在朱子手裏就以為他們並未掌握孔、孟之道的真諦,而不宜列入道統的譜系之中。理學家似乎認為道的正統是依人而傳,而能任傳道者也不過幾人而已,朱子新建的譜系就得費心思考,他排選的道統是與新儒學的哲學內涵有關,注意的是「內聖」之學、德性之知,例如說禹傳給文、武、周公的是禮、敬、義諸德性,又如說孟子所傳的是收放心、集義的德性等,每一代的傳遞都有儒家思想最精華的內涵德性。朱子建構的新儒學哲學體系並不全依傳統的經學而來,與道統觀念一樣,是由四書之學而來。

202105phn019_01
朱熹著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05phn019_01

先四書後五經

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種古典文獻,《論語》、《孟子》,分別代表孔、孟之道,《大學》、《中庸》是《禮記》中的兩篇,載有儒家的根本大道。儒學的五經自漢朝以來已奠定它不可動搖的權威地位,雖然研習經學始終是讀書人基本的傳統,但自唐代中期以後漸受到挑戰,隨着古文運動的興起,儒學尋求大道的思潮,趨向於復古開新,思想上求儒學新義理,態度上對五經具有懷疑精神。主張探求儒家原始面貌和基本的義理應直接在孔、孟之處,而擺脫五經的束縛才是正確的方向。原來《論語》早在漢代只是小學生基本讀物,《孟子》並不受重視,也不具備經典的地位。《大學》、《中庸》附於《禮記》,沒有單獨的地位,偶受唐宋學者重視而已。二程子開始倡導四書的重要性,以為明白四書的道理,就能明白了經書。朱子說過去想借着經書來通貫理,但若曉得了理,即使沒有經書也無妨。

 

朱子說學問須以《大學》為先,用來奠定規模;其次讀《論語》,以明瞭根本所在;再次讀《孟子》,以得到闡發;再次讀《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處。這是他訂的研習儒學的次序,也表現出新儒學的方法論來。由提綱挈領開始,來盡孔、孟的精微,以達到融會貫通,再會極到儒學的旨趣,由之所建立起的大本,就可讀天下之書,可論天下之事。

202105phn020_01
《中庸》朱熹章句,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藏品(圖片提供:龍亞輝/FOTOE)
202105phn020_01

下學上達

元代蒙古政權,樸質無文,採取多元文化用來治理國家,並不了解,也不在意中國文化廣博高深的理論及思想。在國家治理上重視實用而不喜歡高論說理,這些對於漢文化的存續和儒家發展決不容易。元初的北、南學儒士們都有的共識,就是爭取蒙古當權者的支持,同時抵制西域法的勢力擴張。儒學如何能支撐這艱鉅的工程呢?他們認為一是投身政治,展現實用的功能,取得一定的信任及影響力,這方面儒士們有着相當卓越的表現。其次是認知的灌輸,從文教上着手實行教化,直接相關的是文化、教育、科舉政策的施行,尤其教育是最先的關鍵。

 

朱子完成的理學建構正合拿來適用,在有心人如許衡等儒士取朱子發揚孔子所說「下學上達」的意義,先啟發小學、四書教育為根本便已足夠,其他精微高論的思想,難以教讀的五經等,以漢族士人就未必容易研讀,更何況北族人士?小學、四書多就灑掃進退的生活化和德行修養的基本性,待人接物的倫理等各方面,有着教育的簡要淺顯與例證的便宜效果,適用於所有受學者。由下學人事,循序漸進,而上達於天理。

 

Author:
Last updated:
2024-01-08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