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齐桓公有何霸绩?

声音导航

 

202103phn020_01
齐桓公浮雕像。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藏品(图片提供:杨兴斌/FOTOE)
202103phn020_01

齐桓公登上霸主之位,身为霸主,有权利亦有义务。霸主有什么职责呢?《白虎通德论‧号》对“霸”的诠释为:“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会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义,故圣人与之。非明王之张法。霸犹迫也,把也,迫胁诸侯,把持其政。”(意思是霸主的职责是会诸侯,朝天子,要具备人臣之义,要持王政,迫胁诸侯。)

 

尊周室

为维护周室宗主地位,齐桓公在三十八年(公元前648年)及四十二年(公元前644年),两次征集诸侯,戍守周室,解除戎患。如《史记‧齐太公世家》载:“三十八年,周襄王弟带与戎、翟合谋伐周,齐使管仲平戎于周。”“四十二年,戎伐周,周告急于齐,齐令诸侯各发卒戍周。”当时诸戎势力强大,周室的王子带为争王位,与之勾结,管仲率兵平定周王室诸戎之乱。

 

自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的地位已大不如前,不受诸侯所重视。齐桓公曾借机向各诸侯宣示要尊重周室。《史记‧齐太公世家》述:“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意思是指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出兵攻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解救,成功驱逐山戎。燕国为了感谢齐桓公,因而迎送他回齐国国境,但这并不符合当时的礼仪,因为当时只有周天子才能接受诸侯们迎送。齐桓公拒绝燕王的迎送,并要求燕王要像周朝盛世时一样,尊重周室,辅佐天子。

bulb

召公之政

召公,姓姬名奭,周文王的庶子,因他的封地在岐山、扶风一带的召地,他的爵位是公,所以后世称他为召公。他与周公、太公位列三公,属最高爵位。召公勤政爱廉,礼贤下士,尽心辅佐,支持周公摄政,安定王室。

bulb

成康之时

成康之时是指西周初年由周成王姬诵和周康王姬钊所统治的时期,当时太平盛世,史称“成康之治”。

202103phn021_01
齐桓公与燕庄公。河北博物院藏品(图片提供:聂鸣/FOTOE)
202103phn021_01

攘夷狄

齐桓公另一个功绩是“攘夷”。当时在黄河中下游四周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大都以游牧为生,经常骚扰中原。中原人称他们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齐桓公当霸主之后,面对四周少数民族的威胁,曾多次联合中原各国共同抵抗。这些“攘夷”的功绩主要包括齐桓公霸业初期北伐山戎救燕、大败北狄以救邢存卫,以及晚年平靖淮夷和平定戎患。由于齐桓公制止了戎狄入侵,使得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不受侵袭,得以继续发展。

202103phn002_01
《山海经‧海内北经》(蒋本)内描绘的戎族(图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202103phn002_01

穏定诸侯列国

齐桓公称霸后,南方楚国曾多次企图北上扩展势力,终被齐国阻止,中原地区基本上是稳定的,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十分巩固。齐桓公与诸侯会盟制定盟约,规范各国统治,平定各国内乱,达到稳定中原局势的目的。各国诸侯皆听从桓公号令,稳定列国秩序,抵御戎狄入侵,保卫华夏民族。《史记‧齐太世家》记:“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瑯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意思是太史公说:“我到齐国,看到齐地西起泰山,东连琅邪,北至大海,其间沃土二千里,其人民心胸阔达而又深沉多智,这是他们天性如此。由于太公的圣明,树好立国根基,由于桓公的盛德,施行善政,以此召集诸侯会盟,成为霸主,不是顺理成章吗?广盛博大,确是大国风貌!”)太史公司马迁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历史特点,讲到人民风俗,描述了齐国的强大。

作者:
上载日期:
2024年01月05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