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齊桓公有何霸績?

聲音導航:

 

202103phn020_01
齊桓公浮雕像。洛陽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藏品(圖片提供:楊興斌/FOTOE)
202103phn020_01

齊桓公登上霸主之位,身為霸主,有權利亦有義務。霸主有甚麼職責呢?《白虎通德論‧號》對「霸」的詮釋為:「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職,會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義,故聖人與之。非明王之張法。霸猶迫也,把也,迫脅諸侯,把持其政。」(意思是霸主的職責是會諸侯,朝天子,要具備人臣之義,要持王政,迫脅諸侯。)

 

尊周室

為維護周室宗主地位,齊桓公在三十八年(公元前648年)及四十二年(公元前644年),兩次征集諸侯,戍守周室,解除戎患。如《史記‧齊太公世家》載:「三十八年,周襄王弟帶與戎、翟合謀伐周,齊使管仲平戎於周。」「四十二年,戎伐周,周告急於齊,齊令諸侯各發卒戍周。」當時諸戎勢力強大,周室的王子帶為爭王位,與之勾結,管仲率兵平定周王室諸戎之亂。

 

自平王東遷後,周天子的地位已大不如前,不受諸侯所重視。齊桓公曾借機向各諸侯宣示要尊重周室。《史記‧齊太公世家》述:「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於孤竹而還。燕莊公遂送桓公入齊境。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命燕君復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如成康之時。」意思是指齊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出兵攻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解救,成功驅逐山戎。燕國為了感謝齊桓公,因而迎送他回齊國國境,但這並不符合當時的禮儀,因為當時只有周天子才能接受諸侯們迎送。齊桓公拒絕燕王的迎送,並要求燕王要像周朝盛世時一樣,尊重周室,輔佐天子。

bulb

召公之政

召公,姓姬名奭,周文王的庶子,因他的封地在岐山、扶風一帶的召地,他的爵位是公,所以後世稱他為召公。他與周公、太公位列三公,屬最高爵位。召公勤政愛廉,禮賢下士,盡心輔佐,支持周公攝政,安定王室。

bulb

成康之時

成康之時是指西周初年由周成王姬誦和周康王姬釗所統治的時期,當時太平盛世,史稱「成康之治」。

202103phn021_01
齊桓公與燕莊公。河北博物院藏品(圖片提供:聶鳴/FOTOE)
202103phn021_01

攘夷狄

齊桓公另一個功績是「攘夷」。當時在黃河中下游四周居住着許多少數民族,這些民族大都以游牧為生,經常騷擾中原。中原人稱他們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齊桓公當霸主之後,面對四周少數民族的威脅,曾多次聯合中原各國共同抵抗。這些「攘夷」的功績主要包括齊桓公霸業初期北伐山戎救燕、大敗北狄以救邢存衞,以及晚年平靖淮夷和平定戎患。由於齊桓公制止了戎狄入侵,使得中原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不受侵襲,得以繼續發展。

202103phn002_01
《山海經‧海內北經》(蔣本)內描繪的戎族(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03phn002_01

穏定諸侯列國

齊桓公稱霸後,南方楚國曾多次企圖北上擴展勢力,終被齊國阻止,中原地區基本上是穩定的,齊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十分鞏固。齊桓公與諸侯會盟制定盟約,規範各國統治,平定各國內亂,達到穩定中原局勢的目的。各國諸侯皆聽從桓公號令,穩定列國秩序,抵禦戎狄入侵,保衞華夏民族。《史記‧齊太世家》記:「太史公曰:『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瑯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意思是太史公說:「我到齊國,看到齊地西起泰山,東連琅邪,北至大海,其間沃土二千里,其人民心胸闊達而又深沉多智,這是他們天性如此。由於太公的聖明,樹好立國根基,由於桓公的盛德,施行善政,以此召集諸侯會盟,成為霸主,不是順理成章嗎?廣盛博大,確是大國風貌!」)太史公司馬遷從自然環境、經濟條件、歷史特點,講到人民風俗,描述了齊國的強大。

作者:
上載日期:
2024年01月05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