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002phn007_01
四美图,佚名(图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1002phn007_01

为了维持父权制家庭的稳定,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儒家礼教规范要求妇女的道德、行为及修养,是为“三从四德”。当中的“四德”是为“三从”而存在,日后更成为支配中国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三从”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及为父服丧年限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从服丧制演化为人际间主宰服从的关系,与汉朝倡导的“三纲”呼应,将家庭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延伸至“从父”、“从夫”的观念。“三从”引申为既为人之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妇女屈从由来已久,“女”字在商朝甲骨文中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周易》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

1002ph001
中国古代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中新社)
1002ph001

“三从”包括“未嫁从父”、“既嫁从夫”、“父死从子”,当中的“从”包含听从、随从、服从、跟从等意思。“未嫁从父”是要求还未出嫁、住在父亲家中的闺女孝顺父母,听从父权的话,“不违父命”就是“事亲孝”。(按照孔子的解释,“亲”是指父母双亲,但又说“资于事父而孝母”。)除了日常生活照顾周到,还要在父亲遇危难时挺身而出。“既嫁从夫”是要求出嫁为人妻的妇女随从、服从、跟从丈夫。“从夫”始于女子出嫁时,迎娶仪式是“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从此始”,母亲叮嘱女儿不可违背丈夫的命令。当女子出嫁至夫家,按照丈夫的辈分、名分得到亲属称谓(如子媳、婶、嫂等)。妻妇视丈夫为“天”,有言“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必须顺从、敬重丈夫,夫倡妇随。如汉朝孟光对丈夫梁鸿“举案齐眉”。妻妇还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并为丈夫生儿育女。宋朝以来,“相夫教子”成为妇女最重要的职责。妻妇须对丈夫忠贞不贰,保持贞操,丈夫死后不事二夫,甚至殉夫。儒家伦理中有“尊母孝母”的传统,母亲对儿子拥有相当的权力。同时,《礼记‧郊特牲》又规定:“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里的“从”就是“从其教令”,也就是凡事由父、夫、子做主之意。对寡妇而言,“从子”就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含辛茹苦抚养儿子,遵从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由儿子决定重大事情。

bulb

“举案齐眉”

典出于《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传‧梁鸿传》:东汉孟光为丈夫梁鸿送饭食时,必将盛载饭食的木盘高举至与眉平齐,从而显示出夫妻互敬互爱,及后比喻夫妻相敬如宾。

1002ph002
西安博物馆民俗厅內的古代婚礼情景(中新社)
1002ph002

“四德”初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女遵守的礼仪)和“妇职”(妇女担负的职责),当中较高职位的“九嫔”则教导妇学之法,如“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是女教妇学中最重要的一项,郑玄所说的“贞顺”是“妇德”的核心。“贞”是坚守节操,守身如玉,对丈夫忠诚不贰;“顺”即是《礼记》所说的“婉娩听从”,对公婆、丈夫甚至对家族所有人谦恭有礼。“妇言”是礼教对妇女言辞方面的规定,最初是出于害怕能言善辩的女子会颠覆国家,《诗经‧大雅》曾骂褒姒“妇有长舌,唯厉之阶”(即长舌妇为亡国祸首)。然而言语也是一种必备的修养和技巧,郑玄认为“妇言”则指“辞令”,即指善于应对,说话得体。“妇容”是儒家对妇女的容貌修饰的特殊标准。孔子主张重德轻色,要丈夫对妻子“贤贤易色”,即主张重视妻妇的品德多于美色。妇女仪容须重质朴,去修饰,刻意修饰打扮等于引诱男子性情之欲,这近乎于“诲淫”。“妇功”指妇女从事的工作。性别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内事,所以“妇功”几千年的标准没有大变化,主要以维持生活衣食所需的采桑养蚕、织作、负责饮食烹饪等事;还要奉养公婆、丈夫,生养孩子,招待宾客,准备祭祀用品和协助祭祀等。事实上,妇女承担的“妇功”,不但能保证家庭得以延续,亦为历朝国家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

 

这种教育后来扩展至上层家庭,女孩十岁时于家中接受女师教育,教以“婉娩听从”(德、言、容、柔顺听话),织布制衣,学习有关祭祀工作(如缝纫、备酒浆等)。出嫁前由族长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完成培训后举行祭祀仪式,以成“妇顺”。“四德”后来推至对所有妇女的要求,郑玄则有此解释:“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橐。”后世更不断作出解释。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5月0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