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中国书史

0705phn00_01
0705phn00_01

早在公元前的西汉末年,中国人就有了完整记录皇家图书的解题书目《别录》与《七略》。东汉时,班固编撰的《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图书38种、596家、133,269卷,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图书书目。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公元七世纪时,在经历了400年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魏晋南北朝以后,自上古至隋的历代典籍,仍有三万余种留存于世。历唐、宋、元、明四朝,图书事业随着文化普及、印刷术流行而继续发展。

 

十八世纪中叶,清乾隆帝为纂修《四库全书》,从全国征集的图书多达两万余种,超过了同时期中国以外世界各地区拥有的图书总量。据最新文献调查结果,仅十七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近三百年间的清朝一代,即产生了五万余种图书。目前,海内外保存的中国古籍总量,大约在十万种、四千万册以上。

 

中国书史”的研究范围,包括古今图书的撰著、制作、流传、保藏的历史,涉及古典目录学、版本学、印刷史、出版史等方面的学问。本专题从古代书籍的形态、古代书籍的版本、现代书籍的形态、现代书籍的版本四方面,对中国图书发展的历史作一简单勾勒。

 

图书的构成,包含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知识、文字、载体。知识源于先民的“胼手趼足”的生产活动与社会实践,一直延续至今。中国古代图书的外在形态,随着书写材料及装帧的变化,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自先秦至汉魏时期,是简册与帛书流行的时代,以竹木与缣帛制作的书籍,主要采用卷轴装的形式;魏晋以后直至今天,是纸书通行的时代。纸书出现以后,书籍装帧由卷轴形式向册页形式逐步过渡,期间经历了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阶段。各个时期的书籍形态,今天均有实物留存,林林总总,美不胜收。雕版印刷术发明后,传播到东方和欧洲。雕版印刷术流行以后,“版本”一词随之出现,不同地区所刻印的书籍,同一种书的不同刻印本,人们称之为“某某版”、“某某本”。不同版本的同一种书,其内容、书写、刻印、纸张,质量均有所不同。

 

现代书籍,指西方印刷术传入以后所印刷的书籍。十四世纪后期,中国雕版印刷术传入西方,不到百年以后,1439年德国的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开始使用印刷机,1453年制成铅活字。铅活字的耐磨,以及印刷机的速度,推动了书籍报刊的生产与知识的普及,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至十九世纪中期西方印刷术传回中国时,中国人不仅学习了先进的机器印刷工艺,也接受了西方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方面较中国进步的图书内容,从而导致长达二千年的传统社会发生变革,中国社会开始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历经磨难,不断变革,而在图书的印刷出版领域内,亦取得了与西方同步的发展。现代书籍是传统书籍的发展,其基本形态与古代书籍仍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虽然印刷原理相同,但现代书籍却是工业化时代机器生产的产物,如铅字经浇铸而成,油墨与纸张经化工合成,印刷过程也由机器完成,以至传统装订用的丝线、浆糊,也被铁钉、胶水所取代,装订形式则改为(包背装形式)平装及精装,并注重封面装帧设计。现代书籍分为纸质与非纸质两类。纸质书籍出版以后,经过一段时期,即出现重加修订或排印的新版本,以满足流传与保存的需求。通常,凡是重要、畅销的书籍,重版的频率愈高,重版的周期愈短。非纸质书籍如胶卷、缩微胶片、光盘,也会因材质、设备或知识的更新而再次制作。因此,无论纸质、非纸质书籍,均存在版本问题。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3月04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