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0910phn001_01
中国人是民以食为天的民族 (图片提供Shutterstock)
0910phn001_01

民以食为天?中国地处温带,自然灾害频繁,人口又多,觅食艰难,时常受饥饿威胁,使人们不得不重视吃饭问题。孔子把“兵”、“粮”、“信”当作立国三要,还在《论语‧乡党》中用了十之五六的篇幅谈饮食,细致到哪些肉该吃、哪些不该吃。这些看似琐屑,实际上是国之大政,它关系着国家存亡、社会稳定。

0910ph002
《雍正像耕织图‧春碓》
0910ph002

在中国,吃饭还被赋予许多填饱肠胃以外的意义。于是,逢年过节,喜庆吊唁,亲朋聚会,送往迎来,乃至兴办一切有众人参加的事情,几乎都离不开吃。不仅是活着的人,就是上帝鬼神也都有待于人间奉祀。中国人的“吃”绝大部分来源于农业,鬼神祭祀、人口繁殖、百事供给、民众和睦、财用宽裕、民风醇厚无不仰赖于农业生产。吃饱肚子是一切的基础。《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也就是这个意思。

0910ph003
《论语》和《礼记》记述了儒家的饮食思想
0910ph003

先秦诸子论辩较多的是政治和社会问题,但是正如《周易‧系辞》所言,伏羲氏作八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哲人们的思考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也就是饮食生活开始。先秦诸子中以儒家、墨家和医家对于饮食生活最为重视。

 

《礼记‧礼运》中有句名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儒家肯定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饮食生活问题一直受到重视。孟子倡导“仁政”,其核心就是老百姓吃饱穿暖,然后实施礼义教化,度过有饭吃、有尊严的一生。

 

墨家多来自社会下层,他们更重视实际问题。墨子认为,粮食对百姓和国君同样重要:“食者,国之宝也。”又说:“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

 

医家是为人祛病保健,当然就更重视入口的问题。中国医学强调医食同源,神农尝百草时已肇其端,他不仅是教人种庄稼、树百谷之神,也是医药的发明者。《淮南子》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最初是无毒为食,有毒为药,继而是药可以为食,食也可以为药,这视各人体质和疾病状况而定。

0910ph001
中国人在饮食中寄托了美好的祝愿
0910ph001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2月1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