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0910phn001_01
中國人是民以食為天的民族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0910phn001_01

民以食為天?中國地處溫帶,自然災害頻繁,人口又多,覓食艱難,時常受飢餓威脅,使人們不得不重視吃飯問題。孔子把「兵」、「糧」、「信」當作立國三要,還在《論語‧鄉黨》中用了十之五六的篇幅談飲食,細緻到哪些肉該吃、哪些不該吃。這些看似瑣屑,實際上是國之大政,它關係着國家存亡、社會穩定。

0910ph002
《雍正像耕織圖‧春碓》
0910ph002

在中國,吃飯還被賦予許多填飽腸胃以外的意義。於是,逢年過節,喜慶弔唁,親朋聚會,送往迎來,乃至興辦一切有眾人參加的事情,幾乎都離不開吃。不僅是活着的人,就是上帝鬼神也都有待於人間奉祀。中國人的「吃」絕大部分來源於農業,鬼神祭祀、人口繁殖、百事供給、民眾和睦、財用寬裕、民風醇厚無不仰賴於農業生產。吃飽肚子是一切的基礎。《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也就是這個意思。

0910ph003
《論語》和《禮記》記述了儒家的飲食思想
0910ph003

先秦諸子論辯較多的是政治和社會問題,但是正如《周易‧繫辭》所言,伏羲氏作八卦「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哲人們的思考是從人們日常生活,也就是飲食生活開始。先秦諸子中以儒家、墨家和醫家對於飲食生活最為重視。

 

《禮記‧禮運》中有句名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儒家肯定人們的基本生理需求,飲食生活問題一直受到重視。孟子倡導「仁政」,其核心就是老百姓吃飽穿暖,然後實施禮義教化,度過有飯吃、有尊嚴的一生。

 

墨家多來自社會下層,他們更重視實際問題。墨子認為,糧食對百姓和國君同樣重要:「食者,國之寶也。」又說:「凡五穀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為養也。故民無仰則君無養,民無食則不可事。」

 

醫家是為人祛病保健,當然就更重視入口的問題。中國醫學強調醫食同源,神農嘗百草時已肇其端,他不僅是教人種莊稼、樹百穀之神,也是醫藥的發明者。《淮南子》中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最初是無毒為食,有毒為藥,繼而是藥可以為食,食也可以為藥,這視各人體質和疾病狀況而定。

0910ph001
中國人在飲食中寄託了美好的祝願
0910ph001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