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mainsite_psd_aomenqi04_7
mainsite_psd_aomenqi04_7

香港開埠後,澳門作為國際貿易港口的地位被香港取代,但澳葡政府尚未放棄,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推出一系列工程,計劃重振澳門港口,這些工程為澳門半島的面貌帶來徹底改變。十九世紀末,澳葡政府已邀請工程師在內港進行改善工程,把原來有多處彎曲的港灣重整為筆直的海岸線。然而,內港一直面對淤泥充斥河床的問題,單靠內港未必能達成重振澳門港的目標。因此,澳葡政府在1919至1938年間推行一系列填海工程,在澳門半島的西北、東北和南端填出新土地,包括筷子基、黑沙環和新口岸,以開發深水港。儘管工程為澳門帶來大片新土地,卻未能有效利用。直至1970至1980年代,這些土地才開發作商業和住宅用地。

鴉片戰爭後的形勢如何改變澳門的航運地位?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aomenqi04_1
mainsite_psd_aomenqi04_1

                                                                     1880年的內港。內港長期以來是澳門最重要港口。

mainsite_psd_aomenqi04_2
mainsite_psd_aomenqi04_2

                                        1884年,工程師羅利盧(Adolfo Loureiro)提出改善澳門港口工程計劃。圖為與該計劃有關的地圖。

ebook

澳門港口的水深不足,而且長期淤泥填塞,對航運造成非常大的困擾。1883年,葡萄牙政府派出工程師羅利盧(Adolfo Loureiro)到澳門作勘察和提出改善方案。經過考察後,羅利盧於1884年提出改善內港的工程,把原來有多處彎曲的港灣修建成筆直的港口,也建議在澳門和氹仔之間修建防波堤,減少淤泥填塞的情況。

mainsite_psd_aomenqi04_3
mainsite_psd_aomenqi04_3

                                                                1889年的澳門地圖

ebook

羅利盧的計劃僅能維持澳門港的航道運作,卻未有改善港口的停泊條件;這位工程師也坦言不敢提出改造港口的原因,其一是擔心觸怒英國人,其二是工程將使澳門陷入沉重的財政負擔。

mainsite_psd_aomenqi04_4
mainsite_psd_aomenqi04_4

大力推動填海和港口工程的罅些喇(Almirante Hugo de Lacerda),曾任澳門港務局局長、口岸工程處處長等職。(利冠棉先生收藏,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ebook

1911年,罅些喇出任澳門港務局局長,1914年開始研究澳門外港工程計劃。1918年,澳葡政府為規劃和建設澳門半島的港口,成立澳門改良口岸委員會,並委任罅些喇出任口岸工程處處長,負責填海和新港工程。罅些喇曾於1926年任署理總督,而澳門西北的主幹道罅些喇提督馬路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mainsite_psd_aomenqi04_5
mainsite_psd_aomenqi04_5

                   1927年澳門城市及新港口的平面圖。圖中可見計劃開闢新口岸(外港)和黑沙環港口,而沙梨頭和青洲之間則用作船塢或避風港。

mainsite_psd_aomenqi04_6
mainsite_psd_aomenqi04_6

澳門填海期間,工程船運送沙石作填海之用。(利冠棉先生收藏,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mainsite_psd_aomenqi04_7
mainsite_psd_aomenqi04_7

施工中的新口岸填海工程(利冠棉先生收藏,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ebook

澳葡政府在1919年開始籌劃大規模的港口改造及填海工程,由口岸工程處處長罅些喇主導計劃。這項工程不僅耗費鉅大(達澳門幣1,200萬元),也徹底改變澳門半島的面貌。整個工程由1919年開始,至1938年才結束,歷時約二十年。第一部分於1919至1924年間開展,在澳門半島西北填海,開闢筷子基區作船塢和避風塘。第二部分則是1923至1938年,在半島的東北和東南開闢黑沙環、馬場區和新口岸等地,作為新港口之用。

mainsite_psd_aomenqi04_8
mainsite_psd_aomenqi04_8

1941年的澳門半島航拍圖,可見在一系列填海工程後半島面貌起了巨大變化。(利冠棉先生收藏,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引自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mainsite_psd_aomenqi04_9
mainsite_psd_aomenqi04_9

     1930年代,船隻在澳門內港起卸貨物。1919至1938年間的填海工程未能改變過於依賴內港的情況,澳門港口仍然難以重振。

mainsite_psd_aomenqi04_10
mainsite_psd_aomenqi04_10

澳門新口岸的街道和商店。儘管筷子基、黑沙環和新口岸的填海工程為澳門帶來大片新土地,卻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直至1970至1980年代,這些土地才得以發展成商業區和住宅區。

鴉片戰爭後的形勢如何改變澳門的航運地位?

鴉片戰爭後,澳門面對香港開埠和內地多個港口開放,對澳門作為國際貿易港造成沉重打擊。然而,內地港口的開放也帶動航運發展,為澳門開啟了新的航運市場,來自內地的船隻不跌反增,令澳門在十九世紀後期從原來的國際貿易港轉變為地區航運的轉口港。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澳門基金會(圖4、6-8)、FOTOE(圖9、10)、其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