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9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9

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佔領了大半個中國,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大部分地區紛紛淪陷。以陪都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地區成為大後方,儘管日本空軍對中國各地,尤其是重慶進行長期狂轟濫炸,但中國人民還是奮起反抗,無數青年參軍,前赴後繼奔向抗日前線。抗戰歌曲《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響徹全國。敵後軍民頻繁地實施地道戰、地雷戰,組織敵後武工隊、鐵道游擊隊等抗擊日軍。

港澳民眾及海外華僑亦大力支援抗戰。1938年,宋慶齡在香港創建了保衛中國同盟。許多內地人士曾至香港避難。香港市民又大力救助內地難民、籌款支持抗戰。澳門雖屬中立區,但民眾仍慷慨解囊以助祖國抗戰,抗戰時期澳門本土成立的各類救亡社團不下30個。成千上萬的海外華僑在祖國處於危難時也未袖手旁觀,當時全世界800萬華僑中有一半以上參加捐款,八年全面抗戰期間海外僑胞捐款總數為國幣13億多元。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還提出「敵未出國土前議和即漢奸」,盡顯抗戰到底的決心。

為何在中國音樂史上抗戰時期被視為重要階段?許多抗戰歌曲成為經典並傳唱至今,能否試加枚舉?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1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1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西遷重慶,日軍戰機屢次空襲這個戰時陪都,重慶市民死傷枕藉,但無損抗戰意志。左圖:1941年6月5日晚,日機轟炸重慶,市民湧入較場口大隧道防空洞,發生窒息慘劇,釀成992人死亡,151人重傷;右圖:重慶在一次日機轟炸後,防空隊員、童子軍、紅十字會人員、擔架隊緊急施救,反映各方齊心。

ebook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對戰時中國陪都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半的戰略轟炸。據不完全統計,此段期間日本轟炸重慶超過200次,出動9,000多架次飛機,投彈11,500枚以上。重慶死於轟炸者逾萬,過萬幢房屋被毀,市區大部份繁華地區受破壞。日本空襲重慶,目的是希望通過殺傷大量平民,以瓦解中國的抵抗士氣,故轟炸時不分前線及後方,亦不以軍事目標為主要對象,卻多以居民區、繁華的商業區等為目標。然而瘋狂濫炸始終無法動搖民眾的抗戰決心。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2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2

抗戰時期受訓中的青年軍。1944年10月,蔣介石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發動知識青年參軍,獲廣泛響應。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3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3

華北敵後軍民大舉投入抗擊日軍的行動。左圖:冀中婦女挖地道以助游擊隊發動地道戰;右圖:魯南鐵道游擊隊炸毀日軍火車。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4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4

工人在抗戰期間修建機場跑道。圖中可見,由於缺乏壓路機等重型機械,只能靠人力拉動巨大而沉重的石滾來壓平跑道,工作極為艱辛。中國工人修建機場、公路等戰略性設施,對抗戰貢獻巨大。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5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5

兒童參與義賣支援抗戰。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6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6

港澳支援抗戰不遺餘力。左圖:日軍入侵香港前,宋慶齡在香港舉行支援中國抗日的義賣會,現場擺滿義賣物品;右圖:抗戰爆發後,澳門工商界和知名人士組織「澳門各界救災會」,支援中國抗戰。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7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7

抗戰期間,不乏華僑參戰。圖為從海外回國的華僑義勇軍。另華僑飛行員是抗戰時期中國空軍的主力,約佔飛行員總數的四分之三。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8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8

1940年3月,陳嘉庚(前右四)等南洋華僑領袖率領華僑回國,慰勞抗日將士,到達重慶時和歡迎者合影。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9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9

旅美華僑在紐約唐人街舉行籌款救國大會,支援祖國抗戰。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10
mainsite_psd_kangzhansan06_10

左圖:抗戰名曲《義勇軍進行曲》;右圖:1939年4月,冼星海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指揮排練《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及《黃河大合唱》的影響力持續至今。

為何在中國音樂史上抗戰時期被視為重要階段?許多抗戰歌曲成為經典並傳唱至今,能否試加枚舉?

中國自來是詩歌的國度,古語云「詩言志」,俗話說憤怒出詩人、歌由心生。十四年抗戰的歲月,一批優秀的文藝工作者深入前線或在後方堅持抗戰,創作出色作品,既鼓舞了抗敵軍民,也成不朽戰歌,令抗戰時期的中國現代音樂有長足發展。傳唱至今的經典抗戰歌曲不勝枚舉,茲略加概引:張寒暉的《松花江上》是「流亡三部曲」之一(後兩部由劉雪庵所作),唱盡東北淪陷的血淚史,如訴如泣、壯烈低迴;麥新的《大刀進行曲》,是長城抗戰和盧溝橋守軍大刀隊的寫照;田漢詞、聶耳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原是1935年4月故事影片《風雲兒女》的主題歌,表現了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前赴後繼抗日的不屈精神,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光未然詞、冼星海曲的《黃河大合唱》,成了千古絕響;賀綠汀的《游擊隊歌》旋律輕快、易於傳唱,激勵了游擊健兒;其他如《團結就是力量》等等,不能盡述。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其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