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mainsite_psd_puzhi5_4_v2
mainsite_psd_puzhi5_4_v2

《中葡和好通商條約》簽訂,讓葡萄牙取得管治澳門的法律依據,但同時卻引發另一個爭論多年的議題——澳門界址。

早在亞馬喇(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統治時期,葡萄牙已向澳門城外的地方擴張,不僅控制澳門城牆至關閘之間的華人村落,包括望廈村、龍田村、新橋村和沙梨頭村等,也佔據青洲、氹仔島和路環島,甚至派兵到灣仔。雖然葡萄牙控制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但清朝仍然主張澳門只是昔日城牆內的範圍,雙方就澳門有多大爭論不下。除了界址問題,清朝也因為緝私船執法問題,而與葡萄牙就海界發生外交爭議。

清朝與葡萄牙是否曾就澳門界址問題談判?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puzhi5_1_v2
mainsite_psd_puzhi5_1_v2

左圖:澳門舊城牆遺址。城牆為葡萄牙人所建,原為保護葡人所控制的區域。後來葡人不斷向城牆以外地區擴張;右圖:1912年的澳門地圖,深色的部份為葡萄牙人佔據的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而當時他們也稱擁有灣仔、大小橫琴(圖片來源:葡萄牙國家圖書館,館藏cota CA-88-A)。

mainsite_psd_puzhi5_2
mainsite_psd_puzhi5_2

                                   望廈城隍廟內的張王爺像,因兩廣總督張之洞曾經支持澳門華人村落反抗葡萄牙的殖民統治,而被奉為神祗。

mainsite_psd_puzhi5_3
mainsite_psd_puzhi5_3

                         1871年的澳門南灣海岸

mainsite_psd_puzhi5_4_v2
mainsite_psd_puzhi5_4_v2

               1870年代的大炮台至水坑尾門的一段城牆,而城牆外的房屋為望德堂坊。

mainsite_psd_puzhi5_5
mainsite_psd_puzhi5_5

                  1870年代的望德堂坊

mainsite_psd_puzhi5_6
mainsite_psd_puzhi5_6

        1870年代的二龍喉花園及華人村落——龍田村和望德村

mainsite_psd_puzhi5_7
mainsite_psd_puzhi5_7

觀音堂旁的福德祠和武帝廟,原本位於龍田村,但在村落拆毀後遷到望德村。

mainsite_psd_puzhi5_8
mainsite_psd_puzhi5_8

氹仔炮台建於1847年,其興建標誌着澳葡政府佔據氹仔的第一步。

mainsite_psd_puzhi5_9
mainsite_psd_puzhi5_9

              「打海盜紀念碑」位於路環馬忌士前地,為澳葡政府紀念1910年7月與路環海盜戰鬥的事件,該次事件被視作葡萄牙人全面佔領路環島。

ebook

在1908年2月,日本輪船「二辰丸」為澳門商人走私軍火,但被廣東當局獲悉,並在路環島附近將其截獲。不過,日本與澳葡政府則稱「二辰丸」在葡方水域航行,因而要求清朝放船、道歉和賠償,而清朝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也介入事件,最終清朝在壓力下接受日本的條件。「二辰丸」事件引發中國人抵制日貨,以及要求清朝與葡萄牙劃定澳門界址。

mainsite_psd_puzhi5_10
mainsite_psd_puzhi5_10

                                  葡萄牙勘界大臣馬揸度(Joaquim José Machado)於1909年在香港與清朝代表高而謙就澳門界址問題談判。

清朝與葡萄牙是否曾就澳門界址問題談判?

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條約》簽訂後,清朝與葡萄牙在1888年再為劃界一事談判,但未有結果。直到1909年,清朝派出曾經交涉中法雲南界址的高而謙,與葡萄牙代表馬揸度在香港就劃界一事會談。馬揸度提出澳門界址包括澳門半島、青洲、北山嶺、氹仔島、路環島、灣仔(對面山)、小橫琴及大橫琴,幾乎是整個內外十字門地域。高而謙不同意馬揸度的說法,使談判陷入僵局,而馬揸度則提出把澳門界址交給海牙常設仲裁法院裁決,但清廷拒絕。香港會談於1909年11月13日結束,其後曾於北京再作談判,但仍無結果,直到清亡時,澳門界址一直懸而未決。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除特別標示外,皆為澳門遺產學會副理事長勞加裕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