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7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7

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後,侵華步伐沒有停止。1932年1月,日本令女間諜川島芳子(滿洲貴族金璧輝)等策動日本僧人被毆等事件,又藉口上海抵制日貨,要求中國道歉、賠償、懲兇。但未等上海政府答覆,日軍即在大批戰艦、飛機及坦克的支援下,於1932年1月28日晚,突然向上海閘北的中國軍隊發起攻擊,史稱「一二八事變」,又稱「一二八淞滬抗戰」、「上海事變」或「淞滬戰爭」。

當時中國駐軍為京滬戍衛司令陳銘樞麾下的十九路軍。對於日軍突襲淞滬,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的率領下奮起抵抗。2月,張治中率部前來增援。當時日軍約7萬人,中方正規軍約5萬人,裝備上日軍更佔絕對優勢,但國軍奮戰了一個多月,屢挫日軍,使之三易其帥。至3月初,國軍才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在英、美、法、意斡旋下,中日於5月簽署停戰協定,戰事結束。

「一二八」淞滬會戰中堅持抗戰的是哪一支部隊,其戰績大略如何?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1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1

1932年1月28日,日軍裝甲車駛進上海市區。當晚日軍突然向駐紮在閘北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發起進攻,引發了「一二八」淞滬會戰。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2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2

指揮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的三名國軍主要將領,左起: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第五軍軍長張治中。十九路軍由戰事開始即與日軍交戰,第五軍則是後來增援。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3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3

「一二八」之役,日軍出動海陸空軍猛攻上海,圖為參戰的日本軍艦及坦克。由於武備懸殊,一般相信日軍能在短時間內輕易取勝,日軍甚至揚言「四小時佔領上海」。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4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4

「一二八」之役,日軍發動猛烈轟炸,左圖:日軍轟炸上海閘北,多處爆炸起火;右圖:被日軍轟炸後的上海閘北街道,許多建築物變成瓦礫。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5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5

「一二八」之役,日軍猛攻上海市區,左圖及中圖:在上海街頭作戰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右圖:日軍裝甲車隊和炮隊在市區推進。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6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6

「一二八」之役,中國軍隊面對日軍的猛烈攻勢,沒有畏縮,堅決抵抗,甚至在部分戰場報捷,左圖:國軍開往前線與日軍作戰;右圖:十九路軍士兵追擊撤退的日軍。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7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7

參與「一二八」之役的中國軍隊,在上海多處地方抗擊日軍,寸土不讓。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8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8

左圖:日本海軍陸戰隊在上海火車站鐵路旁,以裝甲車和大量沙包構築堅固陣地;右圖:上海閘北僅配備輕型武器的中國軍隊利用鬆散的磚塊、少量沙包、雨傘掩蔽,抗擊日軍。兩圖突顯了「一二八」之役,中日兩軍的武器和物資差距懸殊。然而國軍英勇非常,日軍進攻一月有餘,陷於苦戰,傷亡過萬,依然無法取勝。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9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9

左圖:上海童子軍救護作戰受傷的國軍;右圖:上海街頭逃避戰火的難民。「一二八」上海之役,國軍力抗日軍優勢火力,傷亡慘重,上海民眾亦飽受戰火之苦,但由於國軍英勇抗戰,振奮了軍心民心,大大提升了全國的抗日士氣和決心。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10
mainsite_psd_kangzhan03_10

1932年5月5日,在英、美、法、意四國的調停下,中日兩國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根據協定,雙方同意撤軍及上海非軍事化,但中國軍隊只能駐紮原防地,日本軍隊則可在公共租界暨虹口一帶及毗連地方駐紮。

「一二八」淞滬會戰中堅持抗戰的是哪一支部隊,其戰績大略如何?

「一二八事變」發生時,日本先已派出巡洋艦「大井號」和第十五驅逐隊(驅逐艦4艘)乃至航空母艦「能登呂號」等,運載大量士兵及飛機駛達上海。1月28日晚上11時30分,日本海軍陸戰隊在裝甲車掩護下沿北四川路等突襲中國軍隊,向西佔領淞滬鐵路防線。當時駐紮閘北的是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其部隊在天通庵車站對日軍進行了堅決抵抗。次日凌晨,日機轟炸閘北華界,商務印書館印刷廠及東方圖書館被炸毀。十九路軍向全國發出《第十九路軍為日軍犯境通電》,宣稱「捍衛守土,是其天職,尺地寸草,不能放棄,為救國保種而抵抗,雖犧牲至一人一彈,決不退縮」。十九路軍的裝備和火力遠不及日軍,但奮勇作戰,予敵軍重創。2月中曹家橋一戰,1,600敵軍全軍覆沒,令日本一舉佔領吳淞的企圖破產。增援的張治中第五軍也取得廟行大捷。事後日軍向蔡廷鍇發來最後通牒,限十九路軍於2月20日上午從第一線撤退20公里,遭到嚴詞拒絕。2月20日,日軍發起總攻擊,但國軍個個奮勇,人人當先,結果不到兩週,日軍損失慘重。是役日軍數度增援,三易主帥,傷亡逾萬,均難以得逞,最後不得不簽署停戰協定。

「一二八」抗戰中,十九路軍和第五軍廣大官兵表現的抗日救國犧牲精神,大大鼓舞了全國民眾。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正執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一二八事變」剛發生,就在1月30日宣言遷都洛陽(12月1日才返都南京)。後來又將十九路軍從上海撤下,調到福建剿共,釀成1933年11月抗日反蔣的福建事變。此事被鎮壓下去後,十九路軍番號亦被取消。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其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