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mainsite_psd_beifa06_5
mainsite_psd_beifa06_5

葡萄牙人進入亞洲後,不僅積極開拓和控制亞洲的貿易,同時亦在這片土地上傳播天主教。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耶穌會士(Jesuits)聖方濟各.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來到遠東,先後計劃在日本和中國開展傳教。儘管沙勿略於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病逝於上川島,但傳教士跟隨商船來到中國,其後亦隨之進駐澳門。

葡萄牙人在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入居澳門後,耶穌會士不久便興建教堂,包括聖安多尼堂(花王堂)、聖老楞佐堂(風順堂)和聖拉匝祿堂(望德堂)。除了耶穌會之外,方濟各會、聖奧斯丁會和道明會也先後進駐澳門,並興建自身的修道院和教堂。1576年(萬曆四年),羅馬教廷頒令成立澳門教區,負責管理中國、日本、越南等地的事務,確立了澳門作為遠東地區的傳教基地。

明朝儘管限制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但仍允許傳教士進入北京,包括利瑪竇(Matteo Ricci)、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等。在清初,朝廷對天主教也抱着包融態度,但「禮儀之爭」使清廷與羅馬教廷之間出現嚴重分歧,而在雍正和乾隆年間,朝廷開始實施禁教。

十九世紀基督新教團體也開展在中國和東南亞傳教。1807年(清嘉慶十二年),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來到澳門,標誌着基督新教在澳門及中國傳教的開端。

利瑪竇等耶穌會傳教士採取甚麼方式向中國人傳教?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beifa06_1
mainsite_psd_beifa06_1

聖方濟.沙勿略是耶穌會創會成員之一,在1541年(嘉靖二十年)隨葡萄牙船隻來到亞洲,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抵達日本傳教,但發現日本深受中國的影響,因而計劃轉往中國傳教。

ebook

耶穌會在1534年由聖依納爵.羅耀拉(San Ignacio de Loyola)、聖方濟.沙勿略等人創立,希望從內部改革教會,以對抗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浪潮。1540年,羅馬教廷認可耶穌會為天主教修會,而修會不僅在歐洲發展,也面向葡萄牙人新發現的亞洲。1541年,沙勿略跟隨葡萄牙人的船隊,先後在印度、中國和日本等地傳教。在沙勿略逝世後,其他耶穌會士也隨着在中國開展傳教工作,而澳門是他們在中國早期的傳教基地。

mainsite_psd_beifa06_2
mainsite_psd_beifa06_2

                        上川島的聖方濟各.沙勿略墓園。沙勿略在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登上上川島,打算偷入中國傳教,但不幸在島上去世。

mainsite_psd_beifa06_3
mainsite_psd_beifa06_3

                             澳門署理主教賈尼勞(D. Belchior Carniero Leitão S.J.)

ebook

賈尼勞在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應羅馬教廷的請求,前往澳門管理教務,他在1568年(隆慶二年)抵達澳門。來到澳門後,賈尼勞成立「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負責慈善救濟工作;其後又成立醫院(聖辣菲醫院)及痲瘋病院,以照顧和治療病人。除了開創澳門的慈善事業,賈尼勞也調停葡萄牙人與西班牙宗教團體的緊張關係。在1576年(萬曆四年)澳門教區成立後,賈尼勞以署理主教的身份處理澳門、中國及日本的教務,直到1581年(萬曆九年)辭去教務,在兩年後去世。

mainsite_psd_beifa06_4
mainsite_psd_beifa06_4

聖安多尼堂及三巴寺僧圖。耶穌會是最早進入中國傳教的天主教團體,並在澳門開埠不久興建聖安多尼堂(花王堂)、聖老楞佐堂(風順堂)和聖拉匝祿堂(望德堂)。

mainsite_psd_beifa06_5
mainsite_psd_beifa06_5

耶穌會遠東觀察員范禮安(Alessandro Valignano)及被大火燒燬前的聖保祿學院。

ebook

耶穌會遠東觀察員范禮安(Alessandro Valignano),在1578年(萬曆六年)抵達澳門,並且主管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和日本的傳教工作。他也在1594年(萬曆二十二年)創立聖保祿學院,為遠東第一所西式高等教育機構。

在十六世紀時,澳門不僅是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傳教的基地,也與日本的傳教工作有重要聯繫。自沙勿略在1549年抵達日本後,天主教迅速傳播起來,一些大名(大領主)如大村純忠、大友宗麟等信教,甚至組織使團(天正遣歐少年使節)到訪歐洲。1594年(萬曆二十二年),范禮安計劃在澳門開辦一所神學院,培訓日本修士,而它正是聖保祿神學院。多位日本修士在澳門受訓後歸國,以神職人員的身份在日本從事傳教工作。然而,日本在1587年起多次發佈禁止天主教的命令,不少傳教士因而殉道,也有一些教徒逃往澳門避難。

mainsite_psd_beifa06_6
mainsite_psd_beifa06_6

1579年(萬曆七年),西班牙方濟各會士進入廣州傳教不果後被驅逐到澳門,翌年在澳門建立方濟各修道院(華人稱為「噶斯囒廟」),但修道院在十九世紀中葉被拆卸。

mainsite_psd_beifa06_7
mainsite_psd_beifa06_7

奧斯定會士於1591年(萬曆十九年)在澳門建立聖奧斯定堂,由於教堂初期以棕櫚樹葉作頂,風吹時看似龍鬚飄飄,故被稱為龍鬚廟。

mainsite_psd_beifa06_8
mainsite_psd_beifa06_8

西班牙的道明會於1591年(萬曆十九年)在澳門建立玫瑰堂,而「板樟廟」一名源於教堂早期以木板搭建而成。

ebook

利瑪竇與其他耶穌會士在中國傳教時,對中國習俗保持寬容態度,信徒能繼續祭天、祭祖和祭孔等儀式,這被稱為「利瑪竇規矩」。然而,羅馬教廷其後宣稱中國教徒的崇拜有違天主教教義,並派遣特使鐸羅(Charles-Thomas Maillard de Tournon)到中國宣佈禁令,結果引起清朝與羅馬教廷的政治衝突,即「中國禮儀之爭」。儘管清朝並未驅逐宮廷內的傳教士,但在雍正和乾隆年間執行禁教令,甚至在1747年(乾隆十二年)查封被指向華人傳教的「唐人寺」教堂。

mainsite_psd_beifa06_9
mainsite_psd_beifa06_9

                  聖若瑟聖堂,位於聖若瑟修院內。耶穌會在1728年(雍正六年)取得土地,其後建立院舍和修院,培訓赴中國和東南亞的傳教士。

mainsite_psd_beifa06_10
mainsite_psd_beifa06_10

馬禮遜在1807年(嘉慶十二年)抵達澳門,標誌着基督新教在中國傳教的開端,而他主要着手翻譯工作,包括漢譯《聖經》、《華英詞典》及其他傳教小冊子。

利瑪竇等耶穌會傳教士採取甚麼方式向中國人傳教?

耶穌會遠東觀察員范禮安在1578年(萬曆六年)抵達澳門後,要求傳教士學習中國語言和風俗,用漢語向中國人講述天主教義。當利瑪竇和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在1583年(萬曆十一年)進入廣東傳教時,他們初時以僧人自居傳教,但其後發現僧人地位低微,於是換上儒士的服裝,與官員和士人交流,並利用西方知識和科技來吸引他們的注意。1600年(萬曆二十八年),利瑪竇等耶穌會士在萬曆皇帝的允許下,開始長居北京,並開展傳教工作,部分官員如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等成為早期的天主教徒。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澳門遺產學會副理事長勞加裕先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