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五)城外的華人世界

mainsite_psd_beifa05_8
mainsite_psd_beifa05_8

在十八世紀的澳門半島上,不僅有葡萄牙人生活的澳門城,城牆外還有華人生活的村落,包括望廈、龍田、新橋、沙崗、沙梨頭和塔石等大大小小的聚落。除此之外,離島也有氹仔、路環、九澳和黑沙等村落。

這些城外的華人村落相傳由宋末遺民所建,但據考究,村落成形於明代中葉,由赴澳經商或謀生的華人建立。隨着村落的發展,村內也建立社壇和廟宇,供奉保護村落的神祗。在眾村落中,望廈村與龍田村的規模最大,但自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葡萄牙人開始向城外擴張,昔日的古村漸漸開闢成新街區,僅留下廟宇及一些遺跡訴說着這些古村的歷史。

澳門是否與香港一樣流傳有關宋帝南逃的事跡?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beifa05_1
mainsite_psd_beifa05_1

                        清朝印光任和張汝霖編撰的《澳門記略》中的〈海防屬總圖〉,圖中可見澳門半島、氹仔(潭仔和鷄頸)及路環(九澳山)。

mainsite_psd_beifa05_2
mainsite_psd_beifa05_2

                               沙梨頭土地廟,最初為「永福古社」的社壇,其後在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增建社亭。

mainsite_psd_beifa05_3
mainsite_psd_beifa05_3

                               望廈村的觀音古廟,立廟時間不早於1821年(道光元年)。

mainsite_psd_beifa05_4
mainsite_psd_beifa05_4

                               普濟禪院,又名觀音堂,是澳門三大古廟之一,建於明朝末年。

mainsite_psd_beifa05_5
mainsite_psd_beifa05_5

                                                                               望廈鄉人趙元輅

ebook

清代中葉,望廈村內曾經設有澳門最早私塾,由趙元輅和其子趙允菁主持。趙氏父子在嘉慶年間先後中舉,並得到「父子登科」的美譽。趙氏私墊教授八股文、詩賦對聯及四書五經等,而門下弟子也有成才之人,如招子庸(《粵謳》作者)、曾望顏等。

mainsite_psd_beifa05_6
mainsite_psd_beifa05_6

望廈觀音古廟外的「永興社」及「建隆社」,原本屬於龍田村(今二龍喉花園附近)的社壇,但村落在十九世紀末被拆毀後,村民把社壇遷到望廈村,是龍田村僅存的遺跡之一。

mainsite_psd_beifa05_7
mainsite_psd_beifa05_7

                              蓮峰廟為澳門三大古廟之一,建於1723年(雍正元年)。廟宇建成後,它成為清朝官吏在澳門臨時駐節的「官廟」。

mainsite_psd_beifa05_8
mainsite_psd_beifa05_8

                                《澳門記略》的青洲山,曾經是澳門半島西北的小島,但自十九世紀末起的填海工程下成為澳門半島的一部分。

mainsite_psd_beifa05_9
mainsite_psd_beifa05_9

                        路環的天后古廟,為路環島上最具規模的廟宇,傳說建於康熙年間,但廟內的古鐘則顯示廟宇建於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

mainsite_psd_beifa05_10
mainsite_psd_beifa05_10

                              位於沙梨頭土地廟內的宋王璧

澳門是否與香港一樣流傳有關宋帝南逃的事跡?

與香港一樣,澳門同樣流傳着宋帝南逃的事跡。清朝遺老汪兆鏞認為,宋帝曾逃到「淺灣」避難,即澳門沙梨頭的淺灘,而土地廟內的石碑上刻有「永福古社」,這正與宋帝昰的陵墓「永福陵」相符,因而認為宋朝遺民為不忘宋室而建立「永福古社」。然而,汪兆鏞的說法已被澳門歷史學者所否定。

按照《宋史.二王紀》所述,宋室在1277年(南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農曆十二月逃到井澳,但遇上颶風,帝昰不幸溺水成疾;而《(萬曆)廣東通志》則提及「井澳」即橫琴島下。因此,宋室船隊曾經停駐在橫琴周邊的「十字門」海域,並與元軍交戰。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澳門遺產學會副理事長勞加裕先生。